而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陳淵都開始帶領了相關科研團隊,在小行星附近進行科考作業,不過有一點倒是實話實說,在那作業危險性確實非常的大,尤其是很長一段時間陳淵每天想著該如何保證他們這群人的安全。

如果真要說起來,此時還是很多網友都產生了一個疑問。

那就是處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他就像當初王母娘娘分開牛郎織女的那條銀河,而且在火星木星之間,腦海之中多了許多問號,比如說在這八大行星之間,為什麼偏偏只有火星與木星之間會出現這樣的小行星帶。

而其他的行星卻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

還有就是當初人類怎麼發現小行星帶的它,又不像其他行星一樣能夠用肉眼看到,比如說火星金星。

“其實這一點都是僅僅靠公式發現的小行星帶。”陳淵如此解釋道,不過此時同樣有很多網友發問了。

“靠公式,什麼公式能夠發現?”

“厲害啊,有這麼牛逼的公式嗎?”

“嗯,”陳淵沒有否認,“所以說數學是一本非常好的學科,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規律,只要透過合適的公式就能夠算出普遍的。接著前面的說,那是什麼公式。其實這個公式被稱作為提留斯波得定律。”

“是關於太陽系中行星軌道的一個簡單的幾何學規則,它是在1766年酒花國的一位中學教師戴維提優斯發現的,後來被柏林天文臺的臺長剝奪歸納成一個經典公式來表示,簡單的來說這個公式就是a等於 N+4÷10,其中N=03 62 24 48後一個數字為前一個數字的兩倍,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各個行星到太陽距離的近似值。”

陳淵打了個比方,例如如果取N=03 62 24 48,得出的結果就是。

如果你去查一下太陽系各大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以天文單位au為單位,你會得到水星為,星星為,地球是1,這是顯然的,火星是,木星是與上面數列的誤差均在5%以內。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數字,那就是2.8,當時在那個位置上卻沒有發現任何天體,不得不相信在那個位置上會有空白存在,。

而T6C也認為也許是一顆未被發現的火星衛星,但不管怎樣定,則在2.8處出現了中斷波,當時有人也因此向其他的天文專家們呼籲,希望大家一起來尋找這顆丟失的行星。

當然大家的熱情也很高,立刻響應號召,開始了大搜尋,等好幾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發現,但是一顆行星的發現卻迎來了轉機。

那就是天王星,但正當人們有些灰心準備放棄搜尋時,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賀希爾宣佈,他在無意中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七大行星。

天王星世人驚訝的是天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9.2天文單位用定則推算。

192+4÷10=19.6,符合的真是好極了,就這樣大家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所有人。

大家一致認為在2.8處的確還存在一顆大行星,正在等待著大家的發現,很快10多年時間過去了大行星還是沒有露面。

直到1801年從位於義大利西西島裡的一處偏僻的天文臺傳出訊息,斯達臺長在進行常規觀測時發現了一顆新天體,經過計算它的距離是開門單位於2.8極為近似,他被命名為古神星。

可是他的個子太小了,只有1020公里,在古神星發現的隨後幾年裡,古神星等行星被發現,小行星帶在正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雖然經過陳淵這樣長篇大論的解釋網友們明白了一些,但是他們還是很好奇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小行星帶行成的點有四個方面的論述。

一是根據小行星的形狀判斷小行星帶的形成是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比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二由於小行星帶中的行星個體都非常的小,並且在行成的過程中有外力,導致其自身的引力作用幾乎不起作用,沒有辦法將其自身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足夠的高溫,將物質融合在一起。

因此小行星帶中的行星形狀都不規則,無法形成像地球等行星所顯示出來的球狀。

再一個就是小行星帶中的物質和行星光環的物質完全不同,比如和土星環中的物質,土星光環中的物質是由大量非常細微的顆粒組成,並且這種物質顯得非常的疏鬆,沒有經過高溫的融合過程,但是對於小行星帶來說,由於其形成經過外力的作用,會使得部分行星會經過高溫柔和形成硬化的顆粒結構,是由於火星與木星的萬有引力作用造成了小行星帶的分佈呈帶狀。

根據以上的四個方面的論述,對於小行星帶的形成過程可以簡單的進行這樣的描述。

那就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小行星帶附近的天體原本是可以組成一顆大行星的。

而為什麼小行星帶為什麼沒有凝聚成一個行星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他們有一個霸道的鄰居。

那就是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