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最終還是決定了,把那些投靠過來的匈奴人,凡是壯年男子,都弄到山裡挖石頭去了。

自然少不了他們的工資,雖然要比同樣在山裡勞改的那些各個山寨裡面的山賊們低一些,但總歸好過沒有。

至於那位未來的左賢王和一眾投降過來的匈奴貴族,劉和倒是對他們另有打算,這些人,以後會有很大的作用。

至於南陽的世家,妥協的有之,離開的亦有,不過前者要比後者多的多,南陽並沒有流失多少財富,對此,劉和也懶得去處置他們了,亂世嘛,大家都不容易。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當初劉闢和龔都的那個山寨愈發的成為了南陽的工業中心以及經濟中心,那裡同樣是保密程度最高的地方。

現在劉和準備趁著蝗災拆解一下那裡的產業,畢竟那些世家中人履行了承諾,他自然也不能言而無信。

把南陽的一些產業拆出來,然後放手部分股份給這些人,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受利者,這是拉攏多數人的不二法則。

至於涉及到軍事的部分工業,自然是要加大保護力度了,畢竟那才是南陽的武力支柱,是南陽能在亂世生存下來的資本。

南陽依舊在源源不斷都接受著難民,不論是劉表地盤來的,還是袁術地盤來的,亦或是曹操那邊來的。

他的鄰居曹操也很雞賊,在和南陽郡交界的地方,委任了他最重要的親信夏侯惇直接照搬劉和的抗蝗策略,居然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過夏侯惇倒也是個妙人,基本上不會主動去和劉和去強人,一來搶不過二來沒啥意義。

194年夏過得很快,劉焉因為劉和蝴蝶效應的緣故早早病死了,益州現在雖然還在混亂之中,但基本上已經大局已定。

曹操和劉備、呂布軍在兗州和徐州交界處除了對峙就是抗擊蝗災,大戰沒開過小戰沒停下。

北方的公孫瓚已經把劉和的便宜老爹劉虞壓縮到了東北一角,同時再度整軍,準備與袁紹繼續爭奪冀州。三年前界橋之仇,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

荊州被叛亂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劉表意識到自己的根基不足,在抗擊蝗災清剿叛亂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張羨的鎮壓。

劉和的準老丈人袁術同樣被蝗災搞得焦頭爛額,但在聽了張鮍的話之後,袁術覺得蝗災是上天對漢帝國的懲罰,與自己的關係其實並不大。

揚州許貢,嚴白虎,王朗,華歆各自割據一方,對於朝廷剛認命的正統揚州刺史劉繇的命令充耳不聞。

這是劉和達到這個時代第二年,天下依舊十分的混亂。唯一不同的是,南陽多了個南陽軍,孫策也並沒有南下去攻打陸康。

劉備和呂布的關係則是更加惡劣一些,在歷史上劉備大小是從陶謙手裡得到徐州之後再收留呂布的,可現在不一樣了,陶謙甚至還沒死,這兩位就已經都來了徐州。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徐州在十三州內是數一數二富裕的,但面積卻是排面比較靠後的。

“都是朝廷郡縣,他劉備據得,我呂布違和不能?”

說實話劉和在得到訊息的時候,臉色古怪的很。

呂三孝倒也有趣的很,你也知道這是朝廷的郡縣啊,那你們還搶個啥。搶別人東西玩?

不過漢帝國爛成這樣子,被人家搶來搶去倒是無可厚非。

“主公,統計已經出來了,如今南陽的人口,已經遠遠超過了南陽郡巔峰時期的人口,甚至還在增長。”

徐庶將統計資料送到劉和麵前,看著熟悉的阿拉伯數字,以及一目瞭然的圖示,劉和瞬間心情好了許多。

“糧食呢,糧食還夠嗎?”

劉和看了一眼人口,嗯,這麼大個郡,基本上人口數量能達到後世一箇中等縣的水平了。

“夠的,此外我們還在發動百姓們自己上山下河尋食,如果能節約一點,撐到入冬不成問題。”

徐庶向劉和彙報到,劉和則是放下筆,輕嘆了口氣。

“可咱們人口還在擴張啊,這是個麻煩事,讓那些難民在山裡墾殖吧。”

劉和有些無奈,做出這樣的決定,他也沒辦法。

蝗蟲雖然來勢洶洶,但終究影響最大的幾個郡基本在徐州和揚州以及豫州治下,南陽這樣的荊北,終究是窮弩之末了。

哪怕是這樣,南陽作為漢帝國的產糧大區,依舊損失不小,基本上整個平原被蝗蟲肅清了,相當於直接一季沒有糧食。

但倒也不是沒有例外,那些山區密佈的地方,反倒是受到蝗蟲的影響極小,因此在南陽境內的蝗蟲沒有被收拾乾淨之前,能種出糧食的,也只有那些地方了。

至於種什麼,那當然是土豆。只有土豆,才能實現在這種地方的高產。

不過這些地方種土豆也不是沒有壞處,畢竟是山地,對於植被破壞極大……也沒時間思考這些了,養活這些人,才是唯一的任務。

“是。”

徐庶領命,劉和則是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