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楚王大營出來後,李然又拐去一旁,看了看申無宇。

此時的申無宇仍舊被楚王的侍衛捆綁著,時刻等著楚王如何示下。

而李然的到來,卻讓原本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的申無宇看到了一絲希望。

他當然不怕死,可他也並不想死得毫無價值。

待得李然屏退這些侍衛,又替他解卡身上的繩子後,他這才朝著李然躬身拜禮。

“多謝明公救命之恩。”

他此時才真正理解了昨日李然對他說的那一番話。

倘若只是做一個錚臣,換來的頂多只是他自己的青史留名,而對於他們整個家國大業而言,卻又有何意義呢?

真正懂得以國家為重的臣子,是絕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盡忠的。

“今日無宇莽撞了,還請明公見諒。”

聰明如申無宇,如何不知李然為何要救他?

李然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後,這才與他緩緩言道:

“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如今人微言輕,如此直諫實為不妥。待有朝一日你若能擁有伍舉那般的權勢,再言今日之事,那時候不僅能夠垂名千古,而且或許亦能保得楚國一世安寧。”

“毫無疑問,大王意欲遷都乾溪,這是個錯誤至極的決定。既然你知我知,那麼難道大王自己就不知道?可他身為一國之君,出爾反爾卻只會令自己蒙羞,所以他必須有所堅持,必須偏執,甚至是一錯到底。”

“大王終究有他自己的考量,也絕非是一言可以勸諫得動的。所以,有些事還是得徐徐圖之啊。”

經過這些年的起伏,李然深刻意識到一個道理:有些人和有些事,天生就是註定了的,無論你如何掙扎,都無法做出些許的改變。

這話聽起來或許有些悲觀,甚至是有些“宿命論”的意味在裡面。

然而,當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當一次又一次事件只按照既定的軌跡不斷的發生,無論是否悲觀,亦或者悲哀,說到底都只不過是等著時間去一個個驗證罷了。

或許,在歷史洪流之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也都早已有了安排,劇本也早已寫好,該來的始終在路上,不該來的,誰也乞求不來。

說什麼“人定勝天”,“逆天改命”,都是笑話,這就是一個現實而骨感的客觀事實。

因此,把握當下,活在當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當然,即便是命中註定,也同樣需要以拼搏的面貌去面對,正所謂“念茲在茲,惟帝念功”,若是隻因宿命而沉淪,那麼最終便只會墮入深淵。

更何況,人生不到最後一刻,你又如何能夠得知自己的天命所繫究竟是在何方呢?

“明公所言甚是,無宇受教了”

“唉,只可惜經此一遭,我楚國百年基業,恐將要毀於一旦啊。”

“無宇實是心有不甘吶……”

申無宇其實也懂得李然這些話的意思,可是他就是不願去接受。

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情節的臣子,他對楚國的情懷,或許已經可以與後世的屈原比肩了。

畢竟,他作為楚國範山氏的後人,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楚國人。生於斯,長於斯,因此他對這片土地的愛意,自然是要遠超諸如伍舉這樣的“歸化子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