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朱方城的戰事失利,楚王不由大怒。

然而在伍舉的一番勸諫下,楚王也當即是明白了過來,這時候動怒顯然是無濟於事的,當下最為緊要的乃是如何攻下朱方城。

而這時,觀從也進到殿內稟報,只見他含首促步上前,隨後一個撲通的拜倒在地:

“拜見大王”

“免禮”

“謝大王!”

“卿來此,是有何要事稟告?”

“是!臣獲悉,吳國這幾日也是動作頻頻,接二連三的出兵襲擾我軍的輜重。”

楚國攻打鐘離,本就是要切斷吳國與中原諸國的交通,並由此徹底斷絕中原諸國對於吳國的支援。

所以,吳國能眼睜睜看著你楚國這麼幹?

諸樊死後,其弟餘祭即位,也就是吳王壽夢的第二子。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吳王壽夢一共四子,他最喜歡乃是小兒子季札,所以原本是一直想把王位傳給季札的。

然而季札這個人怎麼說呢?

用一句十分偉光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世間最為令人痴迷的國君之位,在他眼裡就如同糞土一般,他甚至是連看都不願多看一眼的。

所以,其父臨終前意欲傳位於他,他託辭不受。

而先王諸樊本也早已有言在先,若他死,則傳位於季扎,誰知季扎依舊是託辭不受。

而今剛剛即位的餘祭,以及於十幾年之後即位的夷昧,都曾相繼是要傳位於他,他卻始終不受。

甚至直接要一拍屁股,歸隱去了!

兄弟鬩牆,爭權奪位的戲碼在華夏曆史上數不勝數,但像季札一樣幾次三番的謙讓王位的,確實極為少見。

而諸樊之後,之所以會傳位於餘祭,其實也就是想讓餘祭把王位繼續傳下去,直到傳到季札手裡才肯罷休。

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以為季扎的做法是完全沒由頭的?

那倒也不是。

因為吳人自認為的開國鼻祖吳太伯(也稱泰伯),傳說當年就是為了謙讓君位於自己的弟弟季歷(也就是周文王姬昌之父)而一口氣從陝西跑到了吳越。

所以,這倒也算得是一種家族傳承美德了。

好,言歸正傳。

如今餘祭即位為吳王,一聽說楚國竟膽敢是千里奔襲,攻打鐘離的主城,這是完全不把他這個新即位的吳王給當一回事啊!這誰能忍?

於是,在諸樊戰死,國內士氣極為低落之際,餘祭選擇了迂迴作戰的方法予以策應朱方城的守軍。

誒,我吳國也不是傻的,你楚國現在勢大是吧?那你們去打吧!我反正就跟在你後面時不時的戳你一下,就問你怕不怕?!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利用虛實來拖延敵人。

從這裡便不難看出,吳王餘祭與他兄長比起來,確實是不一樣。他可算得是個聰明人,他並沒有立即增援朱方城,而是以一種最為廉價,卻又最為致命的方式來策應朱方城。

楚王一聽,吳國在這當口居然還給自己添堵,頓時這氣就又不打一處來,正又要勃然大怒,可誰知觀從的話卻還沒說完。

“另外,臣這幾日還得了可靠的情報,我軍自攻打朱方城以來,包括魯國的季氏,宋國的華氏在內的好幾個外邦卿族,竟然都在一直暗中透過徐國,給鍾離一線援以軍械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