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正所謂: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想當年(將來),西楚霸王項羽在面對劉邦數十萬大軍的圍剿,兵敗垓下,夜聞楚歌四起,於是自刎於烏江而死。

項羽如此的氣節,或許是因為受了屈原的影響,以為他的死能夠激勵起楚地男兒復仇的決心與勇氣,再加上他死要面子的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最終寧死不肯過得江東。

而屈原又是受了誰人影響?聽聞君辱國破,寧肯是跳入汨羅江也不肯忍辱偷生?

想來,應該不會是他諸樊。

但不可否認的是,類似屈原,項羽的那種甘願赴死,絕不受辱的胸懷與氣魄,與此時此刻的諸樊是極為相似的。

至少他們都以這種看上去十分悲壯的形式,完成了他們所認為的最值得,也最有意義的人生抉擇。

只是,諸樊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所載的第一個戰死沙場的一國之君,此時此刻他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一些。(是不是世界歷史上首例,不清楚)

此刻,他若死了,那麼首先,於此地被俘虜的六千吳國男兒也毫無疑問的,會隨著他一起赴死。

換句話說,他此次帶來的一萬五千多吳國男兒都將全部埋骨於此。

他諸樊自然可以為了個人的榮譽而慨然赴死,留下戰死沙場,寧死不降的千古美譽。

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士兵,那些跟隨他出生入死,始終對他忠心耿耿計程車卒呢?

他們呢?

在這個年代,他們的事蹟只可能出現在各國的史冊當中,可能就不過是簡簡單單,冷冷冰冰的十幾個字:“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於巢,卒”。

而至於他的那些手足弟兄,誰人又還能記得住他們?他們是誰?可有姓名?

此戰過後,他們這些人終將會化作塵埃,被一股又一股的清風所吹散,直至最終於天地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並無任何意義。

諸樊怔怔立在原地,雙眼之中已經滿是血絲,胳膊上的傷口處也再度流出鮮血,順著手臂混入雨水與汗水,最終浸入這片深沉的土地。

他憤怒的眼神已經說明了一切。

他不喜歡這樣的選擇,更無法做出這樣的選擇。

死?他並不懼怕。

可是,他的確不能因為他一人之死,而連累了隨他出生入死的數千名吳國好兒郎!

“大王若薨,我等絕不苟活!”

“對!絕不苟活!”

就在這時,吳軍之中忽的傳來一道振聾發聵的聲音。

接著,一千多名隨他突出外城的吳國士兵紛紛緊握手中兵器,以悍然而倔強的姿態喊出了那句他們心中的信念。

“絕不苟活!”

“絕不苟活!”

“絕不苟活!”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吳國男兒們用他們的呼喊聲,甚是明確的告訴了他們的王,告訴他們一生追隨的王,他們會跟隨他一道赴死,即便是骨埋他鄉,魂飛千里,他們也在所不惜!

在這個寒雨淋漓的世界,吳國男兒們的聲音是這樣的響亮與震撼,像是一道道驚雷在本沒有雷聲的雨天裡震耳欲聾,嘩啦啦的雨聲無法掩蓋。量是楚軍嚴陣以待的殺氣也無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