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午後,徐盛明果然回了京都。

他路過自家宅撫而不入,直接奔向皇宮之中。

養心殿裡點著舒梨香,在春日的陽光下,蒸發出青澀的香氣。徐盛明踏入殿中,聞之神清氣爽。

孫乾正坐在椅中,面對軒窗捧著摺子翻看。

徐盛明叩見聖安後,孫乾站起來走到他面前,打量後笑道:

“卿受累了,從渭地奔到應城,一直沒有休息過。”

徐盛明恭敬的回答:

“陛下隆恩,臣能為民為國,實屬榮幸。”

君臣閒扯了幾句後,話題轉到應城上。雖然曹傍和陳之珏都是從應城回來的,可都不如徐盛明看得明白。

現在應城民生凋零,在曹氏的壓迫下,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逃亡突厥邊界或者大慶各地。此地元氣大傷,恢復只怕要十多年。

孫乾面色沉沉,還好曹氏這顆毒瘤已經拔除,現在只能將一些特殊政令發入此地,儘快讓應城恢復生機。

徐盛明想了想,上言:

“陛下,臣來京時想過了,讓應城恢復民生確實可以用仁政,可此地緊靠突厥,恐引來心懷不軌之徒。臣以為不若直接駐兵此地,將士的親眷家屬,皆可獲得特例入城,並分配土地。”

孫乾皺眉:

“應城百姓如此凋零?!”

徐盛明奉上一本冊子,上面記錄著應城的情況。其晉安一帶的良田沃土,都在曹氏名下。而城中此時不足三萬人!

曹氏以各種手段訛詐百姓,簡直將應城當做了自己的後花園。

不堪重負者十之八九,寧願離鄉背井。

而餘下者,不過女兒媳婦被曹氏以各種方法霸佔,捨不得離開。

徐盛明對剩下的人進行撫卹後,發現情況並沒有好轉,田荒地幹,曹氏一倒連帶應城都開始衰敗。

徐盛明也曾想過引流民入此地,開墾荒田,又擔心有人渾水摸魚,不好管理。

他將所有不利的事一一羅列出來後,最終向孫乾提出以軍養民的辦法。

孫乾一怔,細細想了許久:

“此事大慶從未實施過,不知效果如何。”

徐盛明道:

“只要應城安定下來,正好趕上春耕,農耕者立足,商者自來,必能欣欣繁榮起來。”

這倒是個主意,應城若有大軍駐守,一來可防止突厥從此處突襲,二來有大軍盤踞,百姓更有安全感。

孫乾覺著有一件事還需要考慮,軍事駐地,不能駐紮於城中,恐還得位於應城北面三十里之外為妥。

徐盛明點點頭,這倒是必然的。他和韓子玉在臨別之前,曾商談了一夜。

兩人都是聰明人,說一個字便知全意,彼此欣賞交談甚歡。

孫乾看著徐盛明笑道:

“兩位愛卿都是國之棟樑,能愉快相處朕很欣慰,只是韓子玉朕本有意讓他入朝為官,如此看來,應城暫時離不了他。”

徐盛明笑道:

“陛下若賞識他,他在何處都會心甘情願、盡職盡責的。”

可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有些棘手,要派兵駐守應城,那得需要一個武將!

君臣之間一陣沉默後,徐盛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