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汽車銷售,還沒有規範起來,想要買車,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就是去廠家購買,熱門車型向來都是不愁賣的,不管是他們的桑塔納,

還是北方的天津大發等等,這些車廠的外面,招待所永遠都是滿滿當當的,住的全部都是四面八方來買車的客戶。

他們給汽車廠遞交了購買的申請,就得排隊等待,哪怕就算是等兩三個月,

也得等著,

天天跑去銷售科那裡打聽著,如果不盯緊點,

搞不好就被別人給提走了,更是有無數的黃牛穿梭其中,汽車廠的銷售科,那是一個富得流油的部門。

另一種方式,就是汽車銷售商。

這個銷售商,和後世賣車的4s店之類的,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只是在某個商業區租個店面而已,甚至都不需要停車場,因為手裡根本就沒有一輛車。

那怎麼賣車?當然是預定了。這種人更像是二道販子,手頭有貨源,有人想要買車,就得把錢交給他,等幾個月,車子就給弄來了,

然後交給客戶。

這樣的問題是很大的,

因為,

誰知道這個二道販子會不會跑啊,

這個時候買車是沒有分期貸款的說法的,把全款交給車販子,萬一他跑了呢?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還是發生過很多次的。

這種汽車銷售商,不是某個品牌汽車廠的代理,而是什麼都倒騰,有什麼貨源就弄什麼,反正,首先富裕起來的那批人,誰不想弄輛車開一開?

不過,相比以前,這已經很不錯了。

在八十年代初期,汽車還屬於計劃內的產品,也就是說,走的還是計劃經濟那一套,什麼單位要車,走手續,然後拿著提車單,

到汽車廠提車,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走的是雙軌制,既有計劃內提車,也有私營企業和個體戶購買,後者就叫做計劃外車輛,價格要貴一大截,就算是這樣,那也是供不應求的。

這種局面,一直到了1994年3月12日,國務院批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把汽車產業建設成支柱產業作為目標。同時,也定下了基調,以後的汽車購買的客戶,主要是私人。全國各地也建立起來了汽車城,汽車銷售才真正地發展起來。

也就是到了那個時候,汽車的銷售員才不會高高在上地坐在辦公室裡,等著客戶上來巴結,他們逐漸成為了服務行業的員工,就和國有商店那種店員的走向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