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這一屆最佳視覺效果的影片是《頭文字d》,恭喜陸導,恭喜《頭文字d》劇組!”

這個獎怎麼說呢?

沒什麼含金量,不過能夠拿獎,陸晨還是挺高興的。

站起身,和自家媳婦,唐磊,孫漂亮,胡戈他們進行擁抱。

然後轉身走向了舞臺,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陸晨的心情還不錯。

雖然這個獎不是他今天最大的目標,但沒人會嫌棄自己的獎項過多。

一番簡短的發言之後。

陸晨拿著獎項的證書和獎盃下了臺,路過兩排的專業人士。

陸晨看到很多人都對他展露笑容,他也一一點頭回應。

“陸先生是準備放在書房還是放在那?”

回到座位上,柳施施就忍不住從陸晨的手中把獎盃和證書接過來。

最佳新人不是她,

也就是說,她這一屆已經沒機會拿獎了,

看到陸先生拿獎她還是挺高興的。

反正陸先生的不就是她的嗎?

“放在公司吧,我讓佳姐專門騰個地方出來,專門放這些東西。”

“這樣啊!”柳施施也沒意見。

反正現在陸先生是嘉星傳媒的大老闆。

“接下來就是最佳新人導演了。”柳施施突然說道。

在電影行業,有四個獎項終究是最受關注的。

最佳新人演員和最佳男主角獎。

最佳新人導演獎和最佳導演獎。

四個獎項中,最佳新人演員的爭議是最大的。

原因很簡單,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設定這個獎的必要。

首先是參評範圍。

就入行時間而言,就很難界定。

以nba為例,nba每年的最佳新秀獎的參評物件即為該年入行的新秀球員,這樣評獎的範圍就有及其明確的參照性。

而相比之下,電影演員的入行時間往往很難界定。

除了童星,大部分演員的初次熒幕出演往往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龍套角色,如果嚴格按照入行第一部電影的標準來評選新人獎的話,很可能每年的連一個提名名單都選不出來。

其次是演員的年紀:如果以演員的年齡作為評獎標準又會給人以欠缺公平的感覺。

有慧根開得早的演員,也有大器晚成的演員,更有電視劇、話劇轉演電影的演員,如果單以年齡的標準一刀切的話則很有可能出現類似詹妮弗·勞倫斯這樣長期霸佔該獎項的“新人獎”大魔王。

換句話說,電影界的“新人”其實是個很主觀的概念,概念上的主觀自然會導致參評演員範圍的難以界定,其為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有爭議,但是既然設定了,就有它存在的意義。

新人獎的設立意義自然是為表彰當年行業中有突出表現的入行新秀,並鼓勵進一步挖掘行業中的新人。

至少,受到了肯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