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情懷【求一切】(第1/3頁)
章節報錯
“陸導,你拍攝《潛伏》有什麼情懷在裡面嗎?”
蔣月希望陸晨能夠來點煽情的東西。
憶苦思甜一把,然後灑幾滴眼淚,氣氛其樂融融。
這就是訪談節目的套路。
可惜,陸晨根本不上套。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賺錢更重要,情懷什麼的,等到我四五十歲之後估計會考慮吧。”
這是實話,陸晨現在還真沒資格談什麼情懷。
而且他也不希望現在就談情懷!
在他看來,只有對自己沒信心的導演才會談情懷。
比如星爺。
從《西遊降魔篇》開始,“周星池作品”這個名詞的意義,已經從周星池作為演員的作品,轉換為周星池只作為導演、監製或編劇的作品。
這兩者其實不是同一種東西。
一個好作家,指揮一堆人一起攢書,即便依然由自己署名,攢出來的畢竟不會是好書。
正如一大群沙丁魚,像無人機蜂群一樣立體排列出鯊魚的形狀,畢竟也不是鯊魚。
今天在影視、文學領域,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水裡漂著太多的錢了。
“星爺”也一頭扎進水裡,是一件讓人心痛也令人唏噓的事情。
他不演了,“演員周星池”消失了,倒是仍舊在導演,卻是一部作品不如一部。
然後就開始消費情懷。
消費情懷,這沒問題,但過度消費情懷,就意味著情懷的衰亡。
不演,
不是周星池。
前世,2019年的《星劇之王2》,哪怕心有預料,人們還是買電影票是衝著星爺的《喜劇之王2》去了,既是衝著“喜劇之王”這四個字去的,也是希望這個“2”字,爬上更高的一個山峰,而不是從原來立足的山峰上摔下去。
人們愛“演員周星池”,但也相信星爺曾是一個好導演。
從狹義的“情懷”角度上來看,人們希望的是重返回憶,而不是把回憶打碎。
陸晨對星爺的美好回憶定格在了2004年。
那一年上映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極。
豐滿的底層生活,典型的周氏幽默,原汁原味的功夫,入木三分的正邪對立。
最後依靠信仰擊敗強悍對手的設計,也讓人心生震撼。
輕輕地一掌,就洞穿大樓打出來一個巨大的手印,這是對真正的“周星馳喜劇”的力量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