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例子。

比如黃博和閆尼在《鬥牛》中的表現,

無論是服化道還是角色的演繹上,都讓人覺得他們就是真正來自農村的光棍漢和小寡婦的樣子。

而當曾經積攢的信用被徹底透支後,

再想喚起信任就變得非常難。

除了《煎餅俠》之外。

最典型的就是《狼來了》的故事。

有評論指出,

在任何時代,

娛樂圈工業的使命都是精確地生產符合大眾期待的“產品”。

明星也要在單位時間裡掙這麼多錢,在種種資料造假面前,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

作為受眾的觀眾沒有主動選擇權,當人們走進影院,

開啟熒幕,滑動手機,

都只能在“惡性迴圈”的作品中做被動選擇,

挑出一個相對不錯的。

所以,

《煎餅俠》的火爆和超10億票房一方面來自大鵬之前透過接地氣的《屌絲男士》積累的人氣和口碑,

另一方面也是在相對的時間和相對的影片中無從選擇,

只能在大量爛劇中選擇情懷。

而《煎餅俠》的勝出恰好切中了這種路線。

但是,

當這種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被灌輸了大量爛劇審美,並形成一種流行文化後,就會恍然大悟並且將對於自我的過分自責遷怒於影片。

而當這個影片真正被定義為爛片後,就會將這種文化隨著一代代更年輕受眾進入市場而一一傳遞,

可是大鵬還以為觀眾是以前的那批觀眾,

想透過服化道的接地氣和放低身段迎合甚至討喜觀眾,

可是蹭課的那批已經上當的觀眾這次偏偏不買賬了。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

影視劇市場快速迭代的年輕化,

讓年輕觀眾更不會關心這種表面假情懷的影片。

所以,

《受益人》就變得兩頭都不佔。

沒錯,

資本是逐利的。

拍電影需要賺錢,

但是昧著良心地去賺取暴利毫無底線,只會做成一錘子買賣,砸了自己的招牌甚至飯碗。

當看到部分網友和粉絲總是吹噓主演如何如何敬業。

怎樣怎樣為了拍戲而減肥、增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