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

這個名字聽說是取自蘇格蘭改編歌曲《友誼地久天長》,

片中也多次響起這首歌的主旋律,可友誼僅在開頭和結尾處出現過,

就似乎友誼大過了一切,

大過了人命,大過了是非,

而影片英文名:So&ny son,這又是寫給兒子的視角。

既然兒子和友情一直都在,

那這倆的矛盾勢必也一直都在,

劉耀軍的心裡對英明一家是應該有恨的,有恨才能有化解和救贖,這樣的主題配合時代背景才能凸顯出衝突。

但王導演用自己的經歷認為那個時代生活過來的父輩對苦難有一種天生的寬恕能力,

凡是認命不認理,對周遭發生的一切都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他覺得這樣就是真實的生活。

如果是這樣,那就應該像《羅馬》裡的保母一樣。

但是導演卻從頭到尾都是計劃生育帶來的影響,

又不展開人物的性格和內心矛盾,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吧。

這就是陸晨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某種意義上來說,

哪怕是退一萬步來說。

電影裡面表達的就是真實的生活,

每個在遭遇裡面的人也一定是有內心活動的,內心活動需要靠事件積累,在這麼大的時代背景之下,人物的成長變化一定既受到自身性格的影響,也受到大環境的作用,更會有偶然的運氣因素。

在陸晨看來。

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演,

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事件,選擇節奏,選擇基調。

不過很明顯。

在《地久天長》裡陸晨並沒有看到導演掌控冷靜掌控全域性的視野,

他一直掉進劇中人物的情緒裡無法自拔,以至於忽視了情節之間的過度轉折合不合理。

因此。

這種情況之下。

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陸晨都不會考慮它。

最佳影片的重要性是高於最佳導演了,對於劇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這樣,

哪怕是對於陸晨而言,

也是同樣如此,

不過一部電影,

拿最佳影片又拿最佳導演的事情基本上很難發生。

特別是在陸晨這個總導演主持之下的金雞獎,

就更加的難了。

因此。

在不考慮《地久天長》的情況下。

陸晨毫不猶豫的把最佳影片給了《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