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

既然《長津湖》和《水門橋》已經上映,

那陳暉也就空了下來。

基本上沒怎麼考慮。

陸晨直接把《申公豹》的劇本發給了陳暉。

不管他想不想拍。

這都是他接下來的任務。

對於公司安排的任務。

陳暉那邊也沒有任何的意見。

不過。

另外一個人哪裡,卻出了事。

那就是陳思成。

當陸晨撥通他的電話說明來意之後。

他的反應是這樣的。

“等等。”

陳思成道:“你應該知道我還在忙《唐人街探案3》的電影后期吧,雖說大多數工作都是別人在做,甚至剪輯也有專門的剪輯師負責,但我這個導演也得一直盯在這才行啊,否則我怕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拍出來的東西……”

這話不是危言聳聽。

在好萊塢,

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導演沒有最終剪輯權。

當然,

導演可以進入剪輯室,與剪輯室溝通,甚至可以監督剪輯師剪片,但最終的影片鏡頭取捨,由剪輯師來決定。

為何有這樣的規定呢?

這要從片場開始說起。

試想一下,如果作為導演,

每天都在片場看拍攝效果,但除了監視器之外,還會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出現在視野當中。

如佈景旁邊有一排燈,

如演員在畫外準備,

如工作人員在圍觀,還有各種擾人視線的佈局等等。

這些東西其實導演都會不知不覺記在了腦子裡,而這些記憶會直接影響素材後續在剪輯上的判斷。

有時候甚至沒有拍到的鏡頭細節,導演也會記在腦海裡,但他已分不清,會為了一個效果,從十幾個小時的素材內去找一個本身不存在的鏡頭。

說白了,

導演有時候會被大腦欺騙了。

另外最常見的還有導演往往不捨得把自己花了大價錢、或者是重拍了很多條的精美片段扔掉。

捨不得放棄一些自己很用心的鏡頭,這樣很容易出現影片拖沓的問題。

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導演就如同毀了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忽略了觀眾的感受。

導演也許對劇本和故事角色都很瞭解,但也由於太瞭解,反而忽略剪輯上的細節。

如兩班人馬,誰是正派誰是反派,導演心中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