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立規矩【求訂閱】(第1/7頁)
章節報錯
當然。
陸晨他們這麼認為並不是覺得武俠已經被淘汰了。
或許需要把武俠給淘汰掉。
武俠是不能淘汰的。
因為他是華國特色的電影。
武俠電影的三個基本元素,
一是武,二是俠,三是傳奇。
這三個元素,
就是武俠電影的規則與模式。
觀眾已經完全熟悉此三元素。
但觀影的期待心理,又促使他們不停地尋找這三個元素。
武打、俠義、傳奇使華人觀眾如痴如醉,心曠神怡,也就是觀眾的期待心理得到了落實及武俠電影本身的刺激與精采。
新世紀以來,
由於市場浪潮的刺激,
許多導演投入到武俠片的拍攝之中,再加上政策的寬鬆,許多港臺導演北上,與大陸的資金人力匯聚,更是增加了武俠片的拍攝力量。
大陸如國師的武俠三部曲,馮小鋼的《夜宴》,陳凱戈的《無極》,港臺的如徐老怪的《七劍》、《狄仁傑》、《龍門飛甲》,陳可欣的《投名狀》、《武俠》,張亮的《墨攻》,於壬泰的《霍元甲》,李壬港的《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袁河平的《蘇乞兒》,葉韋信的《葉問》系列,陳得森的《十月圍城》等等,這些都是武俠電影票房中的佼佼者。
不過,還是那句話。
武俠的體量太小了。
雖然武俠也一直在發展,但是仍舊追不上好萊塢的大片。
新世紀之後的武俠電影。
受李桉《臥虎藏龍》成功的影響,追求大製作、大場面、大明星,動輒投資數千萬,甚至上億。
但在這些大片中,沒有統一的風格,而是風格各異,就是一個導演,拍出來的作品也是形態迥異,大相徑庭。
李桉的《臥虎藏龍》,追求一種寫意的狀態,拍出的是華國傳統文人的武俠世界,
像李慕白與玉嬌龍的竹林大戰,餘秀蓮與玉嬌龍的房頂夜逐,皆具有靈動飄逸之感。
至於國師的《英雄》,動作戲被稱為革命,它已經不是兩人對決,而是一曲卓絕的舞蹈,畫面唯美與絢麗,造就了國師武俠電影的獨特美感與風格。
至於馮小鋼的《夜宴》的話,就是一幕幕華麗舞蹈。
寫意的同時,
寫實也是一些武俠電影導演的追求。
陳可欣的《投名狀》,無論是場景的選擇、動作場面的設計,演員的表演,全都是寫實的,一種歷史的蒼涼感躍然於畫面之上。
何蘋導演的《天地英雄》,就如他的《雙旗鎮刀客》,在廣褒的西部曠野追求一種樸實的畫面風格。
導演自己的各異風格,在徐老怪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七劍》,就是灰頭土臉的寫實派武俠電影
但在2010年上映的《狄仁傑》中,他又使用了大開大合的色彩,場景,一反《七劍》的風格。
風格相當的多變。
新世紀之後。
紀武俠電影的敘事更加的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