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本是什麼?它在一部電影中的作用是怎樣的?”

這是陸晨對面記者時問出的話。

不過,記者們還沒回答,陸晨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它不是,當然它也絕對不是戲劇。

如果你看一部而且嘗試著去確定它的基本特性時,你會發現那種戲劇性行為動作、故事線等,時常是發生在主要人物的頭腦中。讀者是在偷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言語、行為動作、記憶、夢幻、希望、野心、見識和更多的東西。如果出現了另外一位人物,那麼故事線則隨著視角而變化,但時常是又返回到原來的主要人物那裡。

在中,所有的行為動作都發生在人物的頭腦中——在戲劇性行為動作的“頭腦幻景“之中。

在戲劇中,行為動作和故事線則發生在舞臺前拱架下面的舞臺上,而觀眾是第四面牆,偷聽舞臺人物的秘密。人物用語言來交談他們的希望、夢幻、過去和將來的計劃,討論他們的需求、慾望、恐懼和矛盾等。這樣,戲劇中的行為動作產生於戲劇的對白語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用口頭講述出來的文字。”

頓了頓,陸晨繼續說道:“電影則不同。”

電影是一種視覺媒介,它把一個基本的故事線戲劇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影象、畫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膠片;一個鐘在滴滴答答地走動、一個窗子正在開啟、一個人在看、兩個傢伙在笑、一輛汽車在彎道上拐彎、一個電話鈴在響等等。

一個電影劇本就是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還包括語言和描述,而這些內容都發生在它的戲劇性結構之中。

一部電影劇本就是一個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它像名詞——指的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在一個地方或幾個地方,去幹他或她的事情。

所有的電影劇本都貫徹執行這一基本前提。

一部故事片是一個視覺媒介,它是把一條基本的故事線加以戲劇化。

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樣,它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

記者們靜靜的聽著陸晨繼續說道:“西方主流劇本創作理論認為,一個標準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鐘一頁來計算。

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鐘。

第一幕,可看成建置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你的故事。

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體部分。

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衝突。

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定障礙,這樣就產生了衝突。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

故事是如何結束的?

主人公怎麼樣了?

他是活著還是死了?

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

……

電影劇本是一部電影作品的最完整的書面形式。

除了對話本以外,還包括對劇中人物、佈景、舞臺指導以及各種音響效果的詳細描述。

通常人們是根據電影劇本來導演電影作品的,因此電影劇本是合作電影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電影劇本通常發展成為分鏡頭劇本。

在電影裡,書面劇本沒有分鏡劇本那麼重要,書面只是為了讓演員更好去演繹和詮釋角色,導演和攝影師更需要分鏡劇本來完整電影的製作。

雖然導演是透過劇本去拍攝,可到最後上映時,我們看到的完整電影,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十年一品溫如言》,就在上映後被罵上了熱搜。

它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它是以改編,作品講述了十年裡男女主之間深深的羈絆和細水長流的感情。

而電影,講了兩個人……糾纏不清的十年。

毫無邏輯性,全靠“悲慘氛圍”鋪墊,因為是改編,很多的橋段用不了,背景也改了很多,本是言情的底子,卻硬生生要觀眾買‘悽美愛情’的單,很多觀眾都很不理解,這一部電影是愛情片裡觀眾中途離場最多的,也是現在評分最低的。

它的問題就出在劇本上,首先就是改編的劇本沒有說服力,無法打動普通觀眾,更別說原著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