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無心插柳【求訂閱】(第1/4頁)
章節報錯
正如《電影報》所言。
雖然看似嘉星傳媒和其他公司一樣,但其本質還是和其他公司有區別的,嘉星傳媒一直在走的路都是製片人中心制!在這篇報道的解釋下,無數的人都明白了好萊塢電影是屬於一個團隊的,而國產電影是屬於一名導演的。
從理論上講,肯定是製片人中心制更有利於投資方的利益,更能保證影片的預算合理、拍攝週期不超。
並把導演從日常的創作外事務中解放出來,專心用於創作。
並且製片人還可以從全域性出發,制定統一的專案開發、製作、營銷、發行、海外、品牌延續的整體戰略。
除此之外。
還有不太被人關注的一點是,製片人中心制相比較而言可以確保更高的影片質量,這一點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
顯然製片人更看重商業回報,從而會在專案的開發過程中,更看重型別的確定性、演員組合的市場反應、影片元素的商業性,更強調視覺和聽覺感受,更重視故事的邏輯性和講述的流暢。
製片人所關注的一切都不是從個人的審美喜好,而是觀眾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影片。
這樣的影片就更具備被觀眾認可的基礎,避免成為某一個人的自嗨作品。
其實。
從08年開始,國內的電影市場逐漸出現分化,觀眾的觀影需求已經不再是看一部“某個導演的好電影”,而是想要觀看“自己需要的型別電影”,電影已經從“大眾市場”逐漸邁入了“細分市場”。
由此,一批擁有市場思維、對市場需求判斷比較準確的“製片人式導演”開始步入舞臺。
13年的時候,國內電影市場體現的尤為明顯。
儘管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內製片人中心制難建立,面臨諸多挑戰。
但從近幾年較為成功的電影來看,華國電影人正在尋找市場和藝術的平衡。
比如徐爭的《泰囧》、趙遮天的《致青春》等型別化電影的大賣,讓電影人看到了市場轉型的苗頭。
這些“製片人式導演”,他們的職能正相當於好萊塢那些具備了市場思維和專案管理能力的製片人,他們對觀眾有著更為理性的認知,也更為熟悉當代年輕人的消費心態。
他們不僅將創意應用於製作中,還作為主力推動著整個電影的宣發工作,電影創作的出發點已經從個人喜好開始向市場需要的角度轉變。
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國內的電影市場,趨勢與風向瞬息萬變,電影行業的制度或者規則改變一定程度上都是對市場變化的一種回應。
實話實說。
“製片人中心制”在國內已經被討論與呼籲很久了。
但直到現在才正式的被提出來,並且開始實踐,也側面說明了國內市場正在不斷成熟,工業化的程度也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標準。
當然。
還是那句話。
沒有一種制度是一勞永逸的,但好的制度一定是把握住了行業的脈搏。
陸晨也沒想到,
自己封鏡的這個由頭,會推動製片人中心正式走上舞臺,他只是想提前預熱預熱自己的《侏羅紀公園2》而已!
根本沒想這麼多。
這也算是無心插柳了。
上午十分。
陸晨帶著自己的媳婦走進了電影院。
《羞羞的鐵拳》上映了。
柳施施作為這部作品的製片人,雖然沒去參加首映,但是還是要進電影院看看的。
關於麻花那邊,雖然他早就是麻花那邊的大股東,但是對麻花那邊的發展,根本沒有任何的指示。
完全是你愛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