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票房,《侏羅紀公園》。”

這是文藝報今天的頭版頭條:“剛剛結束的上週末,《侏羅紀公園》便再次迎來刷屏,因為這部電影擊敗了擋在無數導演面前十幾年的《泰坦尼克號》,進入影行第二,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位置並不是《侏羅紀公園》的終點,它仍舊在繼續前進,準備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記錄。雖然這已經不是華國電影在衝擊影史前五,但是並不否認的是,華國的電影正在逐漸縮小這其中的差距。”

在西方。

《好來塢日報》寫道:“這個來自東方的年輕人,正在一點一滴的撼動那個男人在全球的地位,影響著全球的觀眾,影史第二的位置被搶走,我們也該正視華國電影了,他們真的崛起了,他們不僅僅有陸晨和《侏羅紀公園》,還有羅真和《功夫熊貓》甚至還有很多的大導演,更加可怕的是,我們發現,對華國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仍舊佔據著恐怖的比例,誰也不知道接下來其他華語電影會不會繼續創造更多如同《侏羅紀公園》一般的奇蹟……”

是的。

的確如此。

近些年,華國電影發展的如火如荼,走在了發展的快車道上,快馬加鞭的努力縮小與好來塢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逐漸趕超上了好來塢。

當然這不光是陸晨一個人的功勞。

而是每一部作品的功勞,每一位導演的功勞,每一位參演演員的功勞。

但最重要的是來自於國民經濟的大幅提高,綜合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

讓人們在努力創造物質生活的同時,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去欣賞,積極參與到華國電影事業中去,給大家更多的精神滿足。

也可以說華國的電影事業是一場全民性的事業。

之前《金剛》的成功,《湄公河行動》引發的大討論,《我不是藥神》《唐人街探桉》《速度與激情》《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的成功上映。

不只是表現在票房的成功上,更體現出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導演正在肩負職責,越來越多的演員開始蛻變。

觀眾對優秀的影片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華國電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好電影不再會被埋沒。

就比如即將到來的國慶檔。

上面已經不滿意之前預定的獻禮片了,更換成吳景的《戰狼2》作為新的獻禮片。

這可以說是一個訊號。

以前那一套已經忽悠不了人了,想要獲得高票房已經不是光靠明星就能收割的,必須得有硬實力。

毫無疑問。

華國電影正式步入“黃金期”,正在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正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

近年來。

華國電影可以說取得長足進步,但在思想引領、藝術創新、經濟效益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大開掘空間。

如今。

華國電影行業現在是進入一個理性和健康增長通道。

上座率提升讓影院盈利走高,並快速拉動利潤增長。

觀眾需求偏好趨於理性。

明星流量和ip逐步弱化,這將逼著導演和製片人提高電影的製作水平提高和電影的作品質量。

明星成本降低進而推動電影企業盈利,越來越多有想法的優秀演員加入導演的行列。

還有一點。

那就是華國的電影製作公司也越來越多,之前陸晨剛剛出道的那幾年的電影公司中,也就兩三家公司有製作大水準影片的實力,而現在的電影公司,幾乎有實力的資本都要進來分羹。

比如:五大。

製片公司多了,競爭也就變得激烈了,想要吸引觀眾,只能拍出好片子。

沒辦法。

畢竟片子數量變多了,觀眾的選擇也變多了,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如同之前一樣,在那幾部片種恨鐵不成鋼。

這部不行,還有那部呢!

如今,《侏羅紀公園》還沒突破200億。但是距離這個記錄的差距已經不是很大了,陸晨覺得最多也就是這兩三天的事情了。

畢竟,國內的觀眾,正在嗷嗷的叫著再給《侏羅紀公園》加把勁呢,有種想要把《侏羅紀公園》推進第一的感覺。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