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香城電影可以說是風靡一時。

在整個亞洲都很火,但進入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迅速糜爛,本土市場也不行了,所以很多香港演員和導演都選擇北上內地發展。

比起演員來說,香城的導演在內地拍的電影更顯得尷尬,一些上世紀在香港拍出了不少經典電影的導演,在內地卻成了爛片專業戶。

這些導演一種要麼就不斷抄冷飯,重複自己以前在香港拍的那些東西。

如王京、劉真偉等,都是炒冷飯的慣犯。

一種要麼就是水土不服,拍不好能屬於內地的題材。

比如攀登者,其他什麼都好,就是導演是香港的,所以最後崩了,還有鮮肉大業之所以爛,除了一眾鮮肉參演外,導演是香城的也有很大原因。

基本沒幾個香城導演能駕馭屬於內地專有的題材,也就是沒辦法接地氣,哪怕是能在內地拍成好的電影,也是香港導演擅長的動作、武俠、槍戰這類題材。

比如徐老怪和林朝閒。

不過,陳可新可以說是一眾北上香城導演中的一個例外,他在內地拍了好幾部屬於內地獨有的題材,不僅接地氣而且口碑成績都不錯。

如後面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都很難相信這居然是一個香城導演拍出來的。

雖然有的電影仍舊有許多的槽點和不足。

但總體還是拍的可以了,在寫實紀實和電影虛構誇張這兩者之間的把握還不錯,可以說在內地發展的香城導演中,陳可新算是比較接地氣。

陳可新擅長以世俗故事、草根人物表達商業話語,體現商業價值的訴求,以影片的主題內涵表達精英思考,從而完成了商業性與藝術性的縫合。

同時,用新歷史主義敘述的方式解構傳統的歷史主義現實觀,以世俗大眾的視角,從小人物人生際遇、歷史軼聞中多側面多角度的詮釋歷史,進行商業化表達,而主題意蘊中則體現了其對傳統價值觀、人生理想、人生意義、人文情懷的彰顯,從而使得商業性與藝術性互相滲透、體現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一致推崇。

“電影無所謂的形式。”

此刻的舞臺上,陳可新正在講述自己對電影的理解。

“商業片,文藝片乃至紀錄片都可以注入導演的感情,而外界將之理解為某某導演的風格,實際上,我覺得沒有風格的導演才是最厲害的導演。”

說著,陳可新把目光轉向陸晨這邊。

頓了頓,繼續說道:“在這一點上我比較推崇陸晨導演……”

陸晨瞬間一愣。

鏡頭的反應倒是不慢,立刻就把陸晨對方頭像投影到了大螢幕上面。

結果很多人瞬間就看到了陸晨愣住的表情。

此刻的陸晨宛如被老師抓包的學生一般,

有些不知所措。

正在環顧四周。

“陸晨導演不用緊張。”

陳可新笑道:“雖然在以後我們會成為對手,但這並不妨礙我個人的喜歡,《鯊灘》下映之後,我又在家裡面看了很多遍,收穫頗豐。”

陸晨笑了笑。

現場的記者咔咔的拍個不停,這是老一輩導演對陸晨的認可。

在陳可新說完之後,

便輪到了徐老怪。

徐老怪上去之後,也是一陣對陸晨的吹捧。

外界肯定對這種事情很有興趣。

畢竟網路上時不時的就會出現對於這些權勢級導演之間的關係如何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