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安的確沒有要求,只不過雙方通力合作。

蠻族殘暴,是大周,朝鮮雙方共同的敵人,且朝鮮作為大周的屬國,道義上理應與宗主國聯盟抗蠻。

鎮江是朝鮮的門戶,鎮江有失,則朝鮮危矣。

所以朝鮮應發兵一萬,和大周共同防禦蠻族,而且鎮江離中原數千裡之遠,因此糧草不濟。

每兵每日三檔,每馬每日用豆一榪,共兵三萬,一日共用米六百包,馬騾五千匹,一日共用豆三百餘包,合計一月需要十五萬石。

金州將軍的計算一道,有些慘不忍睹。

金瑬和李貴面面相覷。

“將軍,如今朝鮮全國的田畝才五十四萬一千餘結啊,如何能供應每年一百八十萬石糧豆?”

唐清安看向謝友成。

“朝鮮把收成有二十石糧谷的田畝稱為一結。”

聽完謝友成的解釋,唐清安恍然,這演算法倒是一目瞭然,五十四萬一千餘結,那一年就是千萬石糧谷。

唐清安有點懷疑。

“朝鮮多少人口?”

“三百餘萬。”

金瑬解釋道。

“那如何供應不起?一千萬石糧谷,養活五六百人都不成問題,我才要一百餘萬石而已。”

“將軍,上朝也有隱戶的。”

“隱戶的田不也是沒有計算在內嗎。”唐清安咬定了每年一百八十萬石的豆糧要求。

他當然知道朝鮮階級固化。

大周的宗室,太監,勳貴,官員,豪紳侵佔的田畝,是個極龐大數字,但是朝鮮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固化的階級,龐大的兩班階級,導致翻倍的糜爛。

不然為何小小的朝鮮爭鬥的這般厲害,不就是因為搜刮民眾已經無利可圖。

更多新成長起來的,嗷嗷待哺的統治階級想要維持地位,只能從老一代的統治階級手裡搶。

其實朝鮮的科田法是極好的。

根據謝友成所言。

朝鮮丈量全國田畝,登記造冊,收歸國有,由國家分配給百姓,百姓只有收租權。

同時還分軍田和科田,即文武官員,且軍田和科田只對現職官吏授田,只繳納田租十分之一的田稅。

而軍田和科田,主要集中在漢城一帶,不但限制了土地兼併,也加強了統治。

可是任何的政策,都要能落實才行。

朝鮮固化的統治階層,貴族的後代永遠是後代,官員的後代永遠是官員,將軍的後代永遠是將軍,百姓的後代永遠是百姓。

只此一項就能毀滅所有的良法。

因此科田法,唐清安準備在金州和鎮江推行,後年先在金州,再過幾年再推廣鎮江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