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鑑終於逃了回來,一路輾轉找到了將軍,並詳細的告知遼西和蒙古方面的軍情。

“形勢對我們不利,我們吸引了蠻族的主力,哪怕我們打敗了皇臺吉。

但是以遼西的幾處的便利,定然搶在我們前面佔領海州。”

賈鑑如此說道。

“一切以打敗蠻族為最先目的。”

唐清安沉思片刻,做出了決定。

他有金江軍十二萬,朝鮮軍五萬,合計十七萬。

忠順王有遼西軍一萬,國內援軍五萬,合計六萬。

因此忠順王想要拉攏蒙古六萬餘騎兵,以此達到十二三萬軍力,增加實力徹底穩住海州。

大戰未決,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

只要能打敗最大的強敵蠻族,是進是退,金江鎮都遊刃有餘。

高達三十萬的聯軍,如果上下一心進攻蠻族,那麼蠻族必敗。

而如果現在就開始了內鬥,那麼蠻族不一定敗。

這一次都不能打敗蠻族,將沒有下一次。

因為國內的情況,已經不允許支援這麼大的戰事,朝鮮也耗盡了潛力,未來金江鎮將要獨自面對蠻族。

賈鑑明白了。

同時謝友成也收到將軍的嚴令。

密切配合友軍,以保障自身安危的情況下,不要和友軍發生爭搶地盤的事情。

這件事各軍的將領不能理解,自己打生打死,難道便宜了外人嗎?

而唐清安除了高層的將領,無法和全軍做出解釋。

例如根據金江鎮機密的情報,國內民亂四起,等等方面的考慮,才認為目前用不著和友軍消耗力量。

這些友軍在遼東呆不住,大戰一停,多半就要調回國內平亂。

有些事知道是知道,但是不能捅破。

捅破了形勢就會發生變化。

例如在忠順王看來,就會認清楚金江鎮確實有造反之心,精力也不會再用在蠻族上面。

雖然不滿意友軍的爭奪地盤,但是各軍將領,對軍司的命令無人敢違抗。

更是因為平遼侯的威信,加以復仇的民心,前線各軍都在奮勇前進。

而各處的友軍,因為金江軍的退讓,獲得了大量的地盤,也把心思都用在了戰場上。

忠順王雖然不滿賈鑑的逃跑,但是對平遼侯的表現非常滿意。

因此他帶領錦州軍和蒙古軍,勐攻古城屯,東昌寶,東勝堡一帶,準備斷絕海州的後路和糧道。

此地帶蠻族不敢失去。

皇臺吉臉色發沉。

三十萬聯軍攻打蠻族,威力已經逐漸顯現,他雖然能對抗金江鎮大軍,後方各路卻連連告急。

任何一路他都不懼怕,都有信心戰勝,除了金江鎮無法儘快的打敗,而偏偏金江軍又牽制住了他的主力。

“要麼分兵,要麼退兵。”

皇臺吉拿不出主意。

代善為皇臺吉提供了兩條選擇。

代善此人抗壓能力不強,因此退讓爭奪汗位,但是不代表他的軍事能力不強,反而從小隨著老奴征戰,是貝勒中最合格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