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驅趕使者(第1/4頁)
章節報錯
金江鎮的官員,起於絕境,歷經艱難萬苦,鍛造出了一批極為堅韌的官員。
這些官員有長遠的目光,有堅強的韌性,有從無發展到有的經驗,能力已經不弱於國內的官僚。
而坐在這個大廳裡的官員,就是其中的翹楚。
還有未至的。
例如漁政的陶鏴,朝鮮的陶傑等等專務官員。
因此。
眾人已經看到了蠻族的困境。
他們是因為自己的眼光,而判斷出了蠻族的困境。
唐清安則內心堅定。
蠻族終將走向沒落。
蠻族本族,加上吸收的奴兒干司各族,人口合計百萬。
蒙古兵,蠻族兵,漢兵還有十餘萬。
到了需要的時候。
乃至面對強敵突入腹地的時候,甚至還能抽丁。
畢竟這些蠻人還有很多從深山老林出來的獵戶,遠比新兵要強數倍。
唐清安目前的確還奈何不了蠻族。
可是蠻族沒有了歷史上,三百餘萬遼民的血肉供給,蠻族是無力供應起二十萬大軍的。
現在蠻人的老一代還不少,來自深山老林的獵戶,經歷過磨難,又能人人善射。
因此還能抽出不少蠻丁作戰,比起一般的新兵,算得上是精銳,欠缺的就是火候。
唐清安想要以十萬大軍攻破蠻族,是極為冒險的。
不過他只要防守住各條防線。
堅守兩年。
蠻族就只能散了大量的兵力,開始組織生產自救,不然就得餓死。
哪怕蠻族還有山西那幫走私商人為他提供物資,也是供養不起的。
正合歷史上的後金一個局面。
老奴年年南征北戰。
以遼民之血肉積蓄了大軍的物資。
當遼民被屠戮殆盡,皇臺吉登上汗位,那幫漢奸儒生誇讚皇臺吉英明,善治理民生。
極其的可笑。
遼民在老奴時期,被屠戮殆盡,剩下不足十分之一。
皇臺吉不組織蠻人生產,糧食還能去哪裡搜刮?
民生,軍事都要倚靠漢人了。
他敢不重視?敢不拉攏?
這一時期的後金,其實底蘊才是最為淺薄的時候,最為危險的時候,只可惜氣運氣運。
蠻族大軍跨越上千裡之遙,冒著這般大的風險,就是為了入大明劫掠糧食物資人口。
番茄
可見其到了如何貴乏的地步。
可惜國運這個東西,太讓人驚歎了。
唐清安真的不再憂慮蠻族。
他現在的戰力,的確還奈何不了蠻族,但是他能做到封鎖蠻族,不過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