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應對(第1/4頁)
章節報錯
京城裡。
除了六部之外,還有各專務衙門,例如五寺等等。
不光是戶部,各家各部,每年都因為遼餉,把家底都掏空了送過去,各個京官都苦不堪言。
連地方上,也都支援金州總兵之策。
以前史鼐要修堡,眾人雖然不滿,也無可奈何,因為拿不出解決辦法。
各地都受遼餉之苦。
現在提出五年平遼的又不是普通人,而是屢次大敗蠻族的金州總兵。
於情於理都可以相信此策,遠比遼東經略苦哈哈的修堡壘要強百倍。
換個人提出五年平遼,可能會引起猜疑。
而金州總兵有這份資歷,他提出五年平遼,一時間相應者眾。
謹慎起見。
朝廷發文去問遼東經略和遼東節度使李達祖。
二人早已知道唐清安之事。
他們雖然沒有信心,但是對唐清安有信心,按照他的說法,四十萬大軍。
西路有錦州軍,北鎮軍,朝廷援軍二十萬,東路軍有金州軍,鎮江軍,朝鮮軍二十萬。
看上去萬無一失,本來還有畏懼於蠻族之危,可是偏有金州總兵出面。
有他在就給了眾人信心。
因此史鼐和李達祖都認可了此軍略。
天可憐見啊。
不光是皇上,連太上皇都忍不住露出笑容。
遼東之事,終於看到曙光了。
哪怕太上皇再如何視權利為第一位,也希望國內太平,到底是他的天下。
五年平遼。
金州總兵下了此軍令狀,那就沒有憂慮了。
五年內平遼了,給他個金州節度使都可以,自然有新的遼東都司去制衡。
手段和當年對付遼東節度使一般無二。
雖然失去了軍權,但是獲得了家族的門楣富貴。
五年內不能平遼。
那麼朝廷也可以順理成章的出手,接手金州各地。
互市之事。
只是一個小的制衡,並不是多麼重要的手段。
以金州貧困的財力。
了不起一年換個十餘萬石糧食,又有什麼用呢。
而且金陵江南在國內,是可以管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