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擔憂(第1/4頁)
章節報錯
家裡的女人多了,事情就多了。
一直到離開了內院,唐清安才放慢了腳步,他的親兵們早已在廊外等待。
隨著地盤的增大,事務的增多,將軍府卻沒有擴大。
人手還是那些人手。
精兵簡政。
馮勝之,顧應時,兩人被召回金州,日後將在金州負責全域性。
最遠的鎮江,到金州的快船需要兩日,往返四日餘。朝鮮最遠的濟州島,到金州往返一趟需要八九日。
兩人將在金州,透過各地的公文管理地方。
而巡視各地,則交給了稅課司,透過稅課司官員,來監督地方是否落實。
不再需要兩位大老,親自去各地奔波,即耽誤時間,又影響兩人處理公務的效率。
其實不光是將軍府,各分巡道衙門,同樣人員不多,因此才有鄭永廉之事。
送走了海外商人李文,賜給了他金州的勘合,可以過一路關卡,又寫了親筆信給他。
有唐清安的親筆信,他可以在山東,金陵,揚州,應天府,廣東一路有人關照,不會出事。
賈璉也回了京城。
他離開家中又是半年。
李成賢從朝鮮回來,在家裡歇息了些許時間,在離開金州前,幾人聚在一起。
“根據唐展望的回信,透過各家的關係,獲得了眾多商賈的參與,唯有一點,那就是海禁。”
唐清安看著手裡的三位大才,笑著說道。
金州孤懸海外,收復失地。
朝廷無法供給物資,有官員建議,准許金州子民出海捕魚,各家幫助上言,因此獲得特許。
歷史上。
有賢明的隆慶皇帝,做出了開關的決定。
身體一樣不好。
可是對朝局十分的關心,極其的負責,提拔勇於任事的才幹,不像現在的太上皇。
所以。
大周至今沒有放開海禁。
南宋末年,大批的漢人流於海外,例如朱潛帶家卷子女泛海出洋,定居於高麗之全羅道錦城。
為安全起見,朱潛與其子女隱姓埋名,成為韓國朱姓之開基祖。
朱潛韓國後人在後世,已發展為當地大族,人口多達十萬以上。
又有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大周海禁以來,福建百姓生活困頓,常私自出海求生。
數百年下來,不可計數的漢人在東南亞繁衍開支,發展勢力,打下的根基,哪怕被西方各國打壓,也一直未成消亡。
當然,這些海外之民,不少人有了勢力,就目中無人。
為了自己的利益,敢襲殺朝貢貿易的使船。
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