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民情(第1/4頁)
章節報錯
聽到將軍的問話,在座的官員們。
有意見,又沒有太多的意見。
遼東的大戶,託蠻族的福,絕大多數都煙消雲散了。
現在的遼左,就是一片白紙。
不是唐清安冷血,視大戶為敵人,見死不救,而是他救回來養不起啊。
封建農業的社會,經濟本質上,還是以物易物的生態環境,田畝是唯一支柱型的生產資料。
其餘任何行業,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田畝又是最呆板的。
玩不出花樣來。
十分就是十分,多一分都變不出來。
大周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戶佔了一半,甚至大半。
百分之九十九多的百姓,就只能佔剩下的一半了。
什麼良策,都挽救不了局勢。
而張居正的清田,多出來的兩億八千萬畝新田,才叫做治到了根子上。
還有一個海瑞。
他也看到了這點。
靠著頭鐵,不要命的在南方,逼著大戶退掉侵佔的民田,甚至他的恩人,不顧非議,連已經退休的閣老也沒有放過。
可惜他資歷不足,在大戶們的辱罵聲中,落寞的下臺。
大明中晚期,有這些名臣不計身後事拼命的為大明續命,大周可沒有這等偉人。
只有兩個活寶聖人。
一個不顧朝局安危,一個和蠻族私通貿易。
因此,唐清安有底氣向民眾分田。
又正如鄭永廉所言
隨著各地百姓達到一百七十萬人,官府在物資分配一事上,已經弊端叢生。
見將軍偏向於鄭永廉,且眾人也拿不出辦法來解決,目前官府在分配一事上的困頓。
除非增加衙門數倍的人手,可這一點又會導致官府人員臃腫,開支翻了數番等。
所以最終,同意了鄭永廉的分田之事。
為官府屯田服役七年以上者,每戶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一下者男丁,分田兩畝,其餘老弱婦孺分田一畝。
對照現在的金州,鎮江,長白山東岸各地人口,平均一戶能分田十一畝。
漁場,匠戶,軍士,同樣按照服役年限,七年後分田。
且七年後,匠戶同樣出一丁,為官府服役一個月,額外服役的月份,發放工錢。
至於漁場,則不會放開。
服役七年後,可以領取月錢,家中不用服役,也可以選擇退出漁場,歸家務農。
不過相信不會選擇第二條,大概會留一丁,仍然在漁場做事領錢。
為什麼不放開漁場。
眾官員疑惑的看向將軍。
田畝都放開了,漁場為何不放開,同樣可以從漁戶上收稅。
“漁場不同於田畝,每條船隻需三五人,一年的漁獲,抵得上數百畝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