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周世豐下獄(第1/4頁)
章節報錯
按照約定。
當招募令下達後,七十七部需要出兵合計八千騎手,加上調入遼陽的兩千新合軍。
總共一萬名騎兵,足夠朱秀使用。
每年的春秋兩季。
八千草原騎兵,和兩千新合軍,將在遼河套新城外舉行練兵,各部都不得推諉和延誤。
標誌著金江鎮,徹底收復了遼河套。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引起了忠順王的擔憂。
金江鎮打敗了蠻族,不但沒有停止發展,而且地盤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
如日初升的態勢,讓忠順王無法應對。
一邊加強拉攏喀爾喀,不讓被金江鎮拉攏過去,一邊向朝廷上疏,需要加強遼西,還有天津,登萊各處的軍事力量。
徵召民夫,徵召物資,修葺城池,修繕公事。
徵募軍戶,徵募水師。
……
京城內閣。
劉一儒指著堆積如山的奏疏,對馮和嘆道:“奏章雖多,乃各衙門舊題,流於虛表,雖然上的勤,實則空談也。”
最近以來,內閣首輔劉一儒越來越和善。
馮和知道原因。
國事艱難,沒有如劉一儒所料,亂民雖平,各地仍然入不敷出,各地的財政還未收上來,就落入了虧空。
反而還要朝廷派餉支援地方,虧空的漏洞越來越大。
廣東的戰事勉力維持,遼西,天津,登萊二地,九邊各鎮,皆欠餉,一粒未派。
哪怕是權勢滔天的劉一儒,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事困頓,哪裡還有底氣對人。
“各地官員疏怠,積弊日久,難以改正。”
馮和解釋道。
“官員不落實朝廷政策,遇到問題不解決,御史不去督促地方官員,只管把朝廷公文轉發下達,中樞積壓的政務問題,視而不見。
長此以往,朝廷乃至地方,事事空廢,已非人力可除啊。”
劉一儒長嘆一聲。
治理貪官易,治理惰政難。
前者佔據大義,能留下清名,後者毫無頭緒,只會眾叛親離。
馮和受劉一儒舉薦,提拔進內閣,劉一儒又是皇帝的恩師,所以近內閣後,不敢以同僚自居,處理事務皆以劉一儒為主。
“讓各地官員清理欠賬,無一地施行,舊年虧空未除,新虧空反而已成。
御史不監督,地方盡是人情往來,一團和氣,反而顧忌私情而不了了之。”
劉一儒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