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城。

吳文華等待了他想要見的人。

原巡鹽御史林如海。

姑蘇林家,祖上世襲侯爵,家道中落,到了林如海一代,已經沾不上祖上什麼光。

於是便以科舉出身,高中探花,先是蘭臺寺大夫,後來到揚州擔任巡鹽御史。

因此。

在南京,江淮一代名氣極大。

吳文華比林如海小十幾歲,都是當地少年成名的人,自然交集不少,算得上是往年交。

在科舉一道上,吳文華向林如海請教了不少。

閣樓中。

看著滿面榮光的林如海,吳文華就知道,眼前這名和平遼侯是姻親的罪臣,在遼東過的不錯。

“林公高瞻遠矚啊。”

吳文華諷刺了一句。

林如海聞言,不以為意,隨意的坐在他身側。

“吳兄這趟遼東之行,可有高見?”

“有珠玉在前,瓦石難當,不敢班門弄斧。”

這句話倒是說的真心。

論科道,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而且對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輩,在老家當年的名聲,遠比自己要高。

更有當年指點之恩。

林如海點點頭,沒有太過謙遜。

在朝廷上,他是罪臣,而對方貴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兩者現在的身份,猶如一道鴻溝。

但是學問一道上,達者為先,當仁,不讓於師。

“遼東不同於內地。”

“的確,人心不古。”

吳文華露出了冷笑。

見對方成見很深,林如海笑了笑,親自為他斟茶。

“自從你赴京之後,我倆已經十餘年未見,想不到你還是當年的性子啊。”

人生匆匆。

吳文華看著已經有了白絲的林如海,心中也情不自禁的鬆動。

“林公一世英明,當保重為好。”

“我哪裡還有什麼英明,不過是發配邊疆的一老叟罷了。

幸虧有平遼侯的恩情,平日裡讀讀書,學學西方的書籍,也算是沒有白費時光。”

林如海當然不是為了和吳文華閒聊。

金江鎮雖然氣勢如虹,猶如初升的太陽,但新瓶裝舊酒,和王朝之初沒有二致。

而他拜訪過不少西方的教士,和王豐肅也秉燭夜談許多次。

對學問一事上,有了更多的見解。

猶如將軍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