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軍運來了紅夷大炮,兩個日夜的持續轟炸下,終於轟塌了數段城牆。

在陳凱武的居中排程下,衛所軍,三部義軍,金江軍,輪番攻打本溪城。

本溪城牆上的工事,全部被摧毀,無法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在城牆的斷恆裡,一邊抵抗一邊抓緊搶建新的防禦工事。

先是佈置各類拒馬,地面上擺放扎馬釘,然後堆放沙袋,代替城牆的作用。

每次敵軍攻打,在被擊退前,都會摧毀這些工事,而蠻軍則趁著空隙,重新修復。

“朝鮮軍如此拼命,有何好處?”

傷亡大增的郎阿,帶領親衛巡視城牆,看到激烈的戰場痕跡,發出了感慨。

蠻族對朝鮮並不陌生,知道朝鮮軍戰力低下,但是這場戰爭中,朝鮮軍的堅韌,超出了郎阿的想象。

這並不是他印象中的朝鮮軍。

“就算他們付出巨大的傷亡,攻下本溪城,不也是落入金江鎮手中嗎?

他們又出人又出力,最後一無所謂,如此行徑,到底是為何?”

郎阿困惑的詢問周圍的將領。

人們紛紛搖頭。

不只是他們納悶,蠻族的高層也在納悶,包括漢奸范文程等人,也不是沒有派人去瞧瞧聯絡朝鮮。

平遼侯到底用了什麼手段,拉攏的朝鮮如此賣力。

當年薩爾滸之戰,作為藩國的朝鮮,協助大周出兵,戰前就私通他們蠻族,以儲存實力。

對比金江鎮,前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場大戰,在郎阿看來,打的十分的憋屈。

在高臺觀望形勢的陳凱武,鄭剛,還有朝鮮的權申旭,林之遠等人都在。

“蠻軍自老奴起,習慣了來去如風,快速轉進的戰術,搶完就走,佔不到便宜立馬換下一處。

自從我金江鎮崛起,讓其無法野戰勝利,落入困頓之局,形勢改為防守。

處處守城,則處處被動。”

又一次的朝鮮軍被擊退,雖然竭盡全力,也只做到了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

而新的防禦工事,即將重新修建,導致數次的攻擊都做了無用功。

和鄭剛的想法不同,權申旭對己方士兵立下的戰果,內心感到欣慰。

什麼時候開始,朝鮮軍竟然也能壓著蠻族軍隊攻打了,前所未有之事。

鄭剛從士兵到把總,從把總到軍校教官,從軍校教官到軍司官員,從軍司官員到營總。

他的經驗,才華,眼光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的將領,看出了蠻族的弱勢。

蠻族佔了遼東,有了城池,面對金江鎮的強勢,失去了以往的作戰風格。

哪怕面對朝鮮,也失去了主動性。

有時候體量大了,實力越強,不代表沒有缺點,可以被針對的地方也越多。

“命令金江軍,三部義軍,黑九,大山各部投入戰場,務必退回蠻軍防禦。”

衛所軍已經消耗了蠻軍計程車氣和戰鬥力,武震孟認為可以派出主力,不再浪費時間。

在場地位最高的人是權申旭,不過鄭剛既然抵達此處,很快就抓住了軍權。

論金江鎮內部的職位,陳凱武要高過鄭剛,但是此人是新一代的將星。

名氣不小,軍司有關係,將軍又信任。

陳凱武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在於此,如果不是因為和將軍的交情,以及資歷,自己不可能成為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