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軍已經抵達遼陽。

大軍行軍緩慢,在蓋州休整。

馮勝之,顧應時坐鎮金州,組織各地官府的民生,保證地方上繼續發展的同時,供應大軍補給。

軍司的主要官員,除了王宣留守金州,謝友成和徐輝則跟隨將軍,接受和處理各事。

金江軍有十萬正兵。

十萬不參加農事,只以戰事為重的正兵,是金江鎮的底氣,是金江鎮面對一切挑釁而面不改色的支撐。

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適應了衛所制度的官員們,常常發出疑惑。

哪怕至今。

大軍已經出行,還有軍司的官員提出,他們認為正確的做法。

這些人的心意都是好的。

關心負責,才會產生疑問,才會主動提出來。

唐清安本不想繼續解釋,思來想去,為了避免影響戰事,還是招來了謝友成,徐輝二人。

“有的人認為,我們有四五百萬的百姓,各地的兵備道,每年都會組織青壯訓練。

應該把民兵投入到戰爭,減輕正兵的傷亡,你們二人如何看待此事?”

唐清安笑著問道。

他先要聽聽兩位軍司頭腦的想法,再來決定如何開口。

徐輝知道將軍不是因言降罪的人,心中也有疑問,主動先開口,也算是為左司馬探道。

“兵備道或一年一訓,或一年兩訓,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正兵的作戰經驗豐富,是寶貴的財富。

既然如此。

把民兵加入到戰場上,不論是前者還收後者,都能兩利。”

唐清安點點頭,隨後說道。

“民兵雖然經歷過簡單的訓練,但是真的投入戰場中,會造成大量的傷亡。

但是正兵寶貴,用更多民兵的傷亡,來減少正兵的傷亡。

所以這些官員們,是從此角度出發,所以提出的想法是嗎?”

話雖然難聽,但是理卻不變。

徐輝沒有為了求名而顧忌自己的羽毛,仍然執意說道。

“例如攻城戰中,是傷亡最大的時候,可以投入民兵,協助正兵作戰,減輕正兵的傷亡。”

金江鎮立鎮,但是主動探索。

濟州島海貿,和各國的商人都有接觸,對世界的形勢,比起國內的官員,看到更加清楚。

徐輝繼續說道。

“我們國內的衛所兵和將領們的家丁,沙俄的農奴兵,還有日本的武士與足輕等。

他們都是這種做法,唯獨我們金江鎮,以正兵為主,負擔所有戰事,傷亡不小。

此事我認為,的確應當慎重思考。”

聽完徐輝的話,唐清安看向謝友成。

謝友成露出苦笑。

“我的才能不足,不知道哪種方式更好。”

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的話,謝友成是認可徐輝的言論的,但是他跟隨將軍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