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興學之道(第1/7頁)
章節報錯
在利益上的事,沒有對錯,只有得失。
自家百姓的利益,唐清安當然要放在心上,雖然沒有明言,只一句反問,就能做到讓韓明璉明白該如何做。
此人和他身後的盟友李適,野心勃勃,如果不是鎮江邊的金江軍,早就已經作亂。
作為一個明聰的勳臣,此人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隊伍重新動了起來。
因為這件小插曲,唐清安沒有坐回去,而是出神的望著窗外,藩國境內的景物。
映入眼簾的景色,和鴨綠江那邊的鎮江,並沒有什麼差別。
“比起日本,我從來沒有顧忌過朝鮮。”
唐清安嘆了一聲,縮了回來,重新坐正後,向陶傑感嘆道。
“將軍為何有此言?”
朝鮮人口雖然不如日本,但在大周的眾多藩國中,也算是獨一份的,聽聞將軍的話,陶傑感到詫異。
“兩班勳臣不改變,朝鮮的賤民和野民會越來越多,空有人口而無利於國力。”
原來如此。
陶傑以為自己明白了,看到陶傑的樣子,唐清安知道他並沒有完全明白。
無論朝鮮國主如何變,兩班勳臣何派當權。
五家作統法,紙牌法,賤民法……
這些以法度成為體系的剝削,不以個人的意志而改變。
數十年後。
僅朝鮮東南部的慶尚道,饑民就到達數十萬,在那一年中,根據史料記載,藩國只一年的時間,就餓死了一百萬人。
而那時候的朝鮮,並沒有遭受戰亂,已經和平了多年。
唐清安為這些百姓感到悲哀。
為了解救這無數的百姓,唐清安有同情心,也伸出了援手,支援百姓迎娶之事。
盡了一份道義,回報兩國的宗藩情誼。
自己力有未逮。
他不是藩國的國主,不可能在藩國發動變化,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藩國國內的支援,反而會反對他。
“藩國弱,所以兩班也弱。”
唐清安指了指窗外,穿著絲綢,坐著轎子的兩班人士,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別看他們在自家百姓面前,表現的強硬,在藩國國內,對國外的德川幕府叫囂的厲害。
但是真當直面外敵的時候,卻態度軟弱。”
對於此事,陶傑有所瞭解,他還和日本駐朝鮮的使者接觸數次。
德川幕府建立後,派使者到朝鮮。
兩班勳臣斥責,反對等等,聲音巨大,群情憤慨,但是對德川幕府的使者,駐紮國內,並沒有實際性的動作。
包括通商等等。
德川幕府的使者未至之前,不接觸,驅逐,警惕,不許通商等等聲音。
當使者抵達後。
不久。
幕府將軍的目的,皆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