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城外小山上的寺廟,又修葺了。

唐清安故地重遊,面對笑臉相迎,一臉諂媚的和尚,露出一如既往的溫和。

他的身後跟著林如海,往山頂閒逛而去。

林如海看了眼身後的寺廟,心中默默的搖了搖頭。

雖然這片不起眼的寺廟,背後大有來頭,但是此地的主持,並不是很靈光的樣子。

例如修建寺廟,挑選這個時候,真不是好主意。

金江鎮的百姓很苦。

唐清安知道百姓的苦。

宗教就是在精神上,安慰百姓的苦,讓百姓承受這些苦,等待來世的善報。

現在還不是時候,至少在分田之後,讓百姓的生活好起來。

林如海是朝廷的流放之罪臣,但是金江鎮上下,早已忘記了他的身份。

憑藉他的才能和治理經驗,已經獲得了金江鎮官員的認可,為明年的分田,以及即將設府之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各地的官員,已經開始奔赴金州,唐清安帶著林如海,逛著這片能眺望金州城的山。

同樣的凸起之處,每次看山下的城池,都會有新的變化。

作為遼東的政治中心,金江鎮的文武官員,都在此安家,加上工匠軍民。

已經是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大城。

“任何能興起的勢力,必當法令一出,則莫不遵守,不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事。

《仙木奇緣》

當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事時,必定不是興起之勢力,而是積弊日厚,人心不古,政令不通。”

唐清安感慨道。

林如海知道將軍的感慨來自何方。

前番金江鎮剛出爐的,放在國內的環境,是不近人情的條令,不可能落到實處。

而金江鎮卻毫無波瀾的遵守,沒有引起一絲的漣漪。

唐清安不如林如海,隨地可撿起古今事,以此比擬之,但是唐清安有自己的想法。

他平遼侯的身份,同樣令林如海不敢隨意評論。

林如海沉思後,笑道。

“猶如大宋開國。”

作為一方勢力的領袖,唐清安要從高層建樹,豎立新風,也希望聽到更多才人的建議。

林如海的論道,唐清安聽得認真。

“面對周圍各方聯合絞殺的局面,更有北方大遼虎視眈眈,仍然能南征北戰,統一中原。

大遼盤踞萬里,因為積弊,被金國取而代之,奪去一半大宋之地。

當金國內部矛盾重重,積弊顯現,則被蒙古代之,最後滅掉不想改變的南宋。

所以前番得知將軍的政令,雖然聽起來嚴厲,在下卻不擔心無法施行,因為我對新生的金江鎮有信心。

金江鎮能興起,必定是政興人和,才有興盛之勢,以此便利,政令一出,當然是各地遵守。”

“哈哈哈。”

聽到林如海的話,雖然有拍馬屁之嫌,卻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