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

一間院子裡,幾十文書撥弄著算盤,珠子碰撞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悅耳。

“寧遠去歲由天津發糧,全年合計七萬,豆三萬,布一萬擔……”

“寧遠去歲由京師發糧,全年合計六萬,豆四萬,布一萬三千擔......”時不時有人唱到,一旁的人下筆如非。

“綏中去歲由天津發糧,全年合計一萬兩千,豆兩千,布九千擔……”

有計分賬的,有計總賬的,分工合作,整間院子顯得繁忙,送進送出賬冊的人駱驛不絕。

忠順王要離開遼西。

離開前,把偌大的遼西里頭的家當,吩咐屬下們盤算的清清楚楚,以便交給後來者。

交接的細緻,不給後來者留下藉口。

年近七十歲的忠順王,沒有打擾眾人,悄悄的離開,心中有些不捨,也有欣慰。

他來遼西時,遼西諸地人心惶惶,軍戶流離失所,亂成了一鍋粥,數年勞心勞力,終於打造了一個穩定又穩固的遼西。

多年剋扣供應北鎮的糧餉軍兵,如今只籍冊上,軍戶八萬戶,在冊兵丁五萬餘。

遼西后方是山海關,境內也遍地的兵堡,可謂固若金湯,哪怕是金江軍來攻,遼西也有防守之力。

“王爺。”

總兵劉英,趙雍,參將李堅……守備朱振杰,寧隆雄等數十位將領,見到忠順王進來,紛紛起身相迎。

年近七十歲的忠順王,一向嚴厲的面孔,終於露出了溫和的笑容,徑直坐到主位。

“本王不日即離開遼西,盼諸位同仁再接再厲,上為聖人,下為百姓,上下一心,齊心攜手,以報國恩。”

“喏。”

眾人拱手應道。

在場不論是誰,可能有不滿忠順王的人,但是絕對沒有人會不滿忠順王的能力。

劉英作為資歷最老的總兵,主動上前向忠順王磕頭。

在他的帶領下,屋內跪了一地,表露對忠順王的恭敬和尊敬。

當年的遼西連連吃敗仗,形勢危機,多少人暗中聯絡蠻族,又有多少人悄悄投靠平遼侯。

明面上朝廷的遼西,實際上被參透成了篩子,誰都能調動遼西,影響遼西將領。

朝廷的錢糧是有數的,此處多用了一分,另外一處就少了一分。

只有忠順王有本事從朝廷要來錢糧,也只有他有本事,從京城發出的錢糧,至少有八成落到遼西。

同樣,也只有他的強壓下,八成的錢糧,至少有六成落到了前線將士。

扭轉遼西頹廢之風氣,非忠順王不可。

“我知道你們有人心裡罵本王,恨不得本王早日離開遼西,就盼著本王走。”

忠順王對眾將沒有客氣。

剛來遼西時,他對人和善,隨著他對遼西掌控的越深,態度也越發的嚴厲。

唯德才是舉,從來不任人唯親。

哪怕是從國內帶來的人,也都是才能十足,例如圖門,反而是他自家子弟沒有提拔。

一心為公,除了公正還是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