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順繼憲六年。
皇帝年四十五駕崩,舉國哀悼。
久居後宮的聖母皇太后,出面維持國事,扶持太子登基,下詔各藩王呆在藩地,無旨不可離開藩國,違則以謀逆之罪論之。
“那老婦還沒死?”
“把我們當做賊了。”
“寡人還不願意回京呢。”
……
隨著國內的的矛盾,海外各藩王的權利反而越來越大。
例如在江淮,金陵興起的以紡織品為主的大商團;
在遼東,朝鮮,京城,山西改革為以煤炭焦炭,蒸汽機等原料和工業品為主的東昌商號;
在福建,廣東興起的,以呂宋為大本營,轉型為遠洋貿易為主的國榮商號。
以東南亞為市場,各南藩國為主,海外本土漢人為核心的興國商號。
隨著商業的繁榮,以及新興市民階層,融合新學的社會風氣,誕生的新的訴求。
在新的內閣,提出了振興商業,農商並進的口號。
因為皇室沒有太監,且太祖皇帝取消了錦衣軍,新的情報部門又不是完全歸屬皇室。
分為三部,一部屬於軍方,一部屬於皇室,一部屬於內閣。
開國功勳先後凋零殆盡,加上聖母皇太后對藩王和勳貴的打壓,導致國家的權利,逐漸掌握到了內閣之中。
新學解放了思想。
而內閣成員,是三年一科舉競爭出來的官員,從地方主政官員一路提拔到朝廷。
然後根據資歷和功績,由文參議院,武參議院共同推選,獲得進入內閣資歷,成為內閣候補閣員。
這種制度下誕生的內閣成員,自身主政一方時也有一定的班底,天然就獲得了廣大的支援,否則也無法成為候補閣員。
隨著太宗皇帝的去世,哪怕還有聖母皇太后,內閣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擋。
聖母皇太后感覺到了皇權面臨的威脅,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內閣增補候補閣員,也需要經過皇帝的同意,方能成為候補閣員。
可此事遭到了反對。
不光只有內閣的反對,還有文武參議院的反對,以及地方大員的反對。
賈探春沒有料到,連第一件事,內閣都不願意退步。
皇室沒有司禮監,只有秘書處。
秘書處只有幫皇帝整理公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