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捅入新王的後腰(第1/6頁)
章節報錯
“你水壺還有水嗎?”
“木有。”
一名新兵老老實實的說道,帶著濃重的山東口音。
“總麼個景,你水壺空了?”
“俺忘記裝水了。”
“那你怎麼哈水?”
“哈水是啥?”
“喝水。”山東新兵做了個動作。
“跟你說話可老費勁了。”
一支打著金江軍旗幟的數百人的隊伍,從平度州出發,目的地為安丘。
在奓山腳下停留休息。
四百五十人為一小營。
金江鎮目前主力部隊分兩支旗幟,一支為新合軍,國內沒有見到過,一支為金江軍旗幟,是國內所熟悉的。
見到金江軍的旗幟,就知道是金江軍的人馬。
去年開始的大擴軍,和以往不同,原本的金江軍,遼東本地人高達九成。
新合軍抽調了一半的老金江軍,新的金江軍,有高達兩成來自國內各地的青壯。
所以現在的軍中,充滿了山東,山西,陝西,甚至福建,廣西廣東口音。
口音各異,問題不小。
但經過半年的磨合,交流已經不成問題。
金江軍進入山東以來,先鋒部隊多是山東籍計程車兵居多,他們的口音,極大安穩了民心。
鎮使顧應時帶領官員們,聯絡各地的官府,為金江軍開道。
金江軍則一個個收復城池。
和平收復山東,成為了主流。
一個完整的山東,有利有弊。
沒有經過流民軍的清洗,山東地方的大戶保留了下來,當下雖然為金江鎮帶來了穩定,卻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不過顧應時認為利大於弊。
金江鎮的體系已經發展了近二十年,有經驗豐富的官員,對治理地方有耐心。
這同樣是金江鎮的優勢。
治理可比打天下要難。
流民軍在陝西山西的失敗,就是因為自身沒有足夠的人才,無法治理敵方。
最後還是以吸收地方勢力,才在河南算是站穩了腳跟。
更不提佔據湖廣的程之信。
只有破壞沒有治理。
……
朱秀的大營,從蓬來搬到龍山,又從龍山搬到來陽,然後再搬到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