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不知所蹤(第1/6頁)
章節報錯
當週若愚的宣唱聲落下。
對面的佇立者,只剩鄭和一人。
並非他還不敬真神,而是因方才神明的話語打斷,又因這“均衡意志”的宣唱陷入呆滯。
不提宗教信仰屬性。
這份意志的核心輸出概念就是“招降”。
棄暗投明者,享成就大業之功;
冥頑不靈者,則為大業道途上的墊腳石。
而神明與凡人不同;
凡人招降是今日必須拿出結果。
神明所出這份招降契約有效期高達近百年,百年內大明都可作出選擇。
但如果拖延下去,最後簽下同意與否的那個人,就肯定不是朱棣了。
簡而言之。
朱棣要麼現在就把事情解決,最不濟也要在下一代繼承者中拿出一個最終方案。
否則……
朱棣能“奉天靖難”,他子嗣中的野心家就能“奉均衡靖難”!
如果要臣服,那就全心全意侍奉真神。
若悖逆,那就要重新看待這個世界,並與均衡宣戰。
唯有宣戰,表明立場,明廷內才有一個統一意志。
未來任何“奉均衡靖難”者,都為大明叛徒,人人得而誅之。
鄭和在心中不斷勾勒出利弊。
就連他自己都拿不出一個決定,就更無法猜到永樂皇帝在聽到此事後的想法了。
要說,這貌似就是一個單選題。
神祇定立神國,百年後縱橫宇內,凡夫俗子又如何打得贏“天兵天將”?
可要知道,史上凡有帝王心的人物,又有幾個能甘心居於人下的?
大業不成,多是以身殉道。
當然,以高官俸祿享一世太平的人也有,但這類人就別扯什麼帝王心了,他不配!
所以,即便悖逆真神是死路一條,大明皇室也有可能一條道走到黑,不到黃河不死心。
至少他們努力過,而不是將江山大業拱手讓人。
場間寂靜無聲。
因那真神法身的存在,令周遭艦船的人也都大氣不敢喘。
唯有海浪聲是唯一背景音。
噠,噠。
又見神明向前走了兩步,道:“你的心亂了!這不是你等要作的選擇……”
“甚至,也不是你主朱棣,要作的選擇。”
鄭和驚喜,臉上茫然更重——
“我,我不懂!”
周黎安道:“你只需要將均衡的旨意帶回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