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克馬城降臨歸返。

周黎安就不再多餘擔心南方事宜,只每日瞄上一眼各城動向。

從城中大致氛圍,就可知曉形勢發展的如何。

克馬城如今已徹底開放,要離去的暫不作戶籍登記,而絕大多數人都願臣服均衡之下。

如山丘城一樣,組建戶、隊、鄉、鎮。

均衡貢獻點,暫不適用於這兩座新城。

不過生產部、生活部卻作了區劃,分門別類,各司其職。

生產部主要為獵隊獵取、食鹽造物、木料伐取、農務種植等,以獲取基礎生產生活原材料為主要目的。

生活部則負責“再加工”,一日三餐造飯,皮革鞣製與皮具生產,木質工具打造。

一方面為滿足城中子民日常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則為之後的遷徙而歸作好準備。

完善的制度運轉下,克馬城迅速從戰爭的紛亂中恢復元氣。

當然,最初的兩天,人們是茫然的。

因為城邦聯盟已踏入奴隸制社會的低階文明層次當中……

最好的對比就是“均衡降臨前”的北美各部。

原始氏族是吃大鍋飯的,數百、數千人聚集的部落氏族,渾然一體。

而城邦聯盟的物質生產已經過剩,不再需要抱團取暖,個體意識成型的同時——

私有制產生。

無論是底層還是富裕階級,大家都是為自己的生計奔忙。

暫不提剝/削問題。

富人僱傭、甚至奴役底層賺取大量的財富,而被僱傭的底層,也在用富人給予的殘羹剩飯生存。

可現在……

時間彷彿發生了逆流。

如獵隊獵取,肉食皮毛不再屬於自己,而交予生活部的“食堂”“皮革作坊”。

一天忙碌下來,人們不知所措。

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勞作一天,卻一無所獲。

可等回到家中,正要向妻子抱怨時,卻發現妻子手捧著新衣,在他身上比劃,“快試試,合不合身!”

丈夫錯愕,“你今日不是去作採集的工作嗎?新衣是從哪裡來的?”

妻子道:“這是在生活部領取的,家家都有!”

“領取?不需要花費財貨嗎?”

“不用,真的不用!”

等試玩了新衣,一家人又來到食堂,現成的飯菜用木盤裝盛,想吃多少吃多少。

含帶豐富油水與鹽味的食物,幾乎令所有人大快朵頤。

飯後,丈夫滿足道:“這肉食鮮美,正是我等今日獵取的。”

妻子又取來一杯褐色的飲料。

丈夫大喜,“這可可汁是哪兒來的?”

妻子道:“就在那邊角落,可以自取,這可可是我們採集部今天摘取烘炒的呢。”

夫妻淺嘗那醇厚的微苦,心中卻是無限的甜蜜。

一直到夜晚入睡時,那丈夫都沒有將日歇後的抱怨說出口,早已拋之腦後。

大多數人的狀態都如這對夫妻一般,本因無所得而心生怨念,可最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