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清晨。

院外聚集眾人卻還未散去。

昨夜,老國主命人送來帳篷在此處紮營。

只因所有人對那“災厄捕獲”的結果,翹首以盼。

有侍者送來吊爐,點燃柴火,烹煮滾水。

馬林迪人以當地一種豆子磨粉沖泡,製成類似豆漿的飲品。

但其滋味實在算不上好。

王景弘看後,命人取來他最喜愛的茶具,又有少監為他碾茶成末,便吊一壺滾水衝入。

旋即,他只一個眼神,身邊內侍便領悟了他的意思,端著茶具與他一同來到跳魚等人近前——

“神使、小神使大人,嚐嚐我這‘龍鳳香茗’,是為‘寧王殿下’獻於永樂皇帝的,吾又得陛下賞賜,才得了一餅。”

“一路遠行,饒是鄭大人來求,我都不願與他分享吶。”

茶湯呈金黃色,妙得是一碗淡雅。

這與前宋渾煮的煎茶已有極大的不同。

眾人嗅得茶香,心曠神怡。

跳魚接過一杯,覺得滾燙:“如此炙熱,怎麼飲用呢?”

王景弘也端起一杯,教學起來:“吹去茶沫,表層就已降溫,而後淺嘗,主要是令那些許茶湯滋味,充斥口齒間,便令人流連忘返,精神一震。”

吸溜。

他喝了口,搖頭晃腦。

偏是他這幅引人入勝的表演,令跳魚等人好奇心更甚,紛紛有樣學樣。

有人覺得茶苦,有人覺得醇香。

茶葉與咖啡相同,飲用習慣都需要經過培養,才會真正普及於世。

換言之。

若為唐宋煎茶,複雜茶湯滋味與繁瑣煎茶過程,是否還能被引入西方,是為兩說。

明初期,有茶餅至散茶的轉化經過。

而又如王景弘口中所提“寧王殿下”,正是以他為先,令“點茶法”向“泡茶法”完成過渡,而後,煎茶法少人問津。

王景弘如今飲茶習慣,也不過是跟風之舉。

但他能說會道,又引入中醫,講這茶葉的功效。

不多時,還吸引了馬林迪人前來聽他傳道。

不管是否喝的慣,僅憑他三言兩語點綴,便讓這茶葉有了附加值——

寧王之茶,所值千金。

官兌一金為四兩白銀;民間行情能到六兩。

一匹馬不到二十兩,也就是說,一餅茶足可換來300匹良駒,組建騎兵。

對跳魚等人而言,商業概念還不深入。

曾經部族貿易還是以物易物。

到神國定立,子民也吃喝不愁,以每日賺取“均衡貢獻點”就足以購買所有生活所需。

可到馬林迪人眼中,這茶的意義就非同凡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