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有神明立國?!”

東宮,書房。

三人對坐。

鄭和吐露真相,便換來朱高熾的失聲呢喃,一雙童孔也失了神——

“神明,神明……”

鄭和出使西洋之目的,後世爭議頗多。

宣威海外是多數人認可的。

再從朱棣設立“四夷館”可看出他的野望,就是要定立天朝上國之威,令萬國來朝,名垂青史。

同樣,奉天靖難過於牽強,朱棣得位不正,無論民間、朝堂,多有反聲。

這才有重啟錦衣衛,排除異己之舉。

朝內漸漸安定,朱棣就想從外部凝塑金身……

鄭和之前,已有太監尹慶出使南洋滿剌加、蘇門答臘、古裡等地。

諸國送來供奉,奉明為主。

此舉的成功可謂搔到朱棣癢處,四方諸國皆認吾為真皇,如此德威前朝又有幾個帝王能有?

於是,鄭和艦隊正式組建,將出使規模幾度拔高。

至於其他的額外因素就更多了。

民間禁海,偌大一條商路擺著不用是暴殄天物;

而禁海之由來是以朱元章開始。

洪武總歷三十一年,建文四年,以大明地理劃分,將海上分東西二洋。

西洋包含南洋與更遠處之地。

東洋就好理解,呂宋、倭國、李氏王朝都在其列。

最後者亦是得位不正,請得朱元章證明,確立與明的從屬關係。

而呂宋稍遠,問題出在倭國。

倭國極度依賴中土的貿易屬性加持,產出能效低下,只能採購。

蒙元時無論江南、南方都與其有繁密商業往來。

到了大明建立,海禁條例一出,貿易戛然而止。

洪武、建文幾十年來,倭國各類商品價格暴漲,國勢動盪,又有南北之亂在即。

近海地方豪族坐不住了,倭寇亂象再起,頻繁襲擾大明近海,燒殺搶掠。

鄭和艦隊組建,正有威懾東洋之意,遏制倭寇滋生。

而除以上因素外,探訪海外自秦就有記錄。

誰也不知世界盡頭到底還有什麼……

又或者,真有蓬來仙島?

若能求得長生仙藥,不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千古一帝,皇權永存?

當然,這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只在眾人心照不宣間,從未有人當過真,否則歷朝歷代早有端倪顯現,而不至於總有“藥皇帝”煉丹而死。

可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