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突然說的這番話,讓周乾反而更加的有了激勵,爺孫兩人談的更加高興。

當初爺孫兩躺在一張床上時,都會這樣不斷的丟擲問題,討論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再總結規律,然後尋找最正確的答案。

這一次,是今年去嘉興,鳳陽兩地以來,爺孫兩聊的最熟悉的一次。

“但是皇爺爺,孫兒得先去推銷孫兒的無煙煤,不僅造福百姓,還能靠著煤好好的賺一筆。

鳳陽如今的條件也確實差,孫兒只能盡力而為。”

周乾沒說幾句又開始訴苦。

朱元璋聽的明明白白,自己這大孫子腦子精明著呢,隨後他又丟擲難題問道:“你說鳳陽可以培養工匠,農官學士這些,但是你知道鳳陽最根本,最頭疼的問題在何處?”

周乾聽到這話,也不作假,恭恭敬敬的說道:“孫兒以為,鳳陽一帶最大的問題在於淮河水患。

若是淮河的水患不除,那絕對是最大的問題,總不能讓大家在發大水的時候划著小船到處跑吧。

孫兒打算等製造局修建, 再從工部挑選些擅長水利的官員好好研究淮河與黃河的水災。”

朱元璋也是個有腦子的人,聽到自己大孫雄心壯志, 確實是好事。

但是他也直搖頭, 淮河水患多年來從未解決過, 沒人能治理,所以對周乾的建議, 並不是特別有信心。

只是朱元璋也不願意打擊自己大孫的心情,笑道:“咱支援你。”

但隨後朱元璋也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朱允炆, 當初朱允炆也是這麼和他說過的。

只是朱允炆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喜歡和工匠,手藝人,武將搞在一起。

朱允炆喜歡讀書人,所以那時候也不理解朱元璋身為一國之君, 為何總是有機會就跟這些人待在一起。

沒想到自己大孫反而喜歡這些。

見到朱元璋不說話。

周乾笑道:“如今, 大明朝的平均土地可以產糧三鬥多, 而加了肥料和農家肥後, 平均每畝地可以達到六鬥。這只是普通農田。

如果用了大棚裡出來的種子, 恐怕就不止這些,到那時百姓不用再喝什麼稀粥,更不用勒緊褲腰帶。會達到年年有餘糧。

遇到天災人禍, 也都是可以抵擋過去的,有了餘糧才有閒錢,這樣大明讀書識字的人也會越來越多,若干年後家裡也會出個讀書種子。”

“看起來都是小事, 可百姓不就是計較這點兒小事嗎,若是千千萬萬個百姓, 每人家裡多幾鬥糧, 幾塊肉,對於大明來說,就是驚人的數字, 況且……有吃有喝, 誰還會造反呢。”

周乾道:“攤丁入畝,商稅, 士紳納糧這些都是為了百姓過好日子, 如果能將這些好處多多普及,相信造反的百姓會越來越少。”

從糧食談到肥料, 民生,變法這些東西, 周乾把它們其中的關係全部都串聯起來,講的絲絲入扣。

………………

趁著這次朱樉和朱棡進京,周乾打算和他們好好說說關於漢明軍校的事,順便鼓吹下殖民。

朱樉和朱棡酒還沒喝下,周乾便開始裝逼了,他拿出自己簡易製作的地圖出來。

從亞洲各地開始講起。

會畫地圖得益於前世上學,地理老師讓他們把七大洲,四大洋,海域海峽閉著眼睛都要畫出大概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