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王孫,將士與農戶(第1/3頁)
章節報錯
“幾位先生不能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這不行。
我們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百姓從土裡給大家刨出來的東西吧。這耕耘是個大學問。
大家只讀書不思考,那就是成了死讀書啊,大明需要活水,幾位先生都能明白吧。先生不懂的,儘管過來請教本宮就是,本宮比幾位先生懂得多了那麼一點點。”
這話聽起來怎麼這麼欠揍呢。幾位翰林學士想了想。
旁邊的道衍笑道:“耕作之事,確實如太孫所說,是大事。做了學問卻不食五穀,豈不是餓死。”
“……………”劉三吾等人發誓,他們再也不跟太孫辯論這些耕作之事。
太孫強太孫能說,太孫有理。
他們算是服了,原本是來教太孫做事的,卻反而太孫教他們耕作。
周乾也是見好就收,見自己把幾位大學士成功帶偏,便搖了搖頭:“本宮今後要學皇爺爺一樣耕作,需要學的也很多。會把幾位先生說的話融入到耕作與改革中去,領悟聖賢書的道理。
咱們穿的一身衣服,哪怕是袍子上的一根絲線,一頓飯,就把普通百姓一年的收穫給用沒了,我們今後都要節儉一些。袍破了補一補,洗乾淨,咱們還能穿。”
周乾扯了了扯自己梨花白,雲紋的便服道:“這件衣服,本宮就要把它穿到破,為大家作表率。”
“這……”劉三吾哭笑不得。
幾個翰林學士老臉有些抽搐。
劉三吾問道:“殿下,目前應天府這些大棚若是不夠的話,臣可以把家中的那些地拿出來做大棚,為黑麥,玉米這些做無償用地。
對了,黑麥,玉米苗,還有春夏秋冬可以種的豆子,稻子,殿下如何培育幼苗,我們想隨您觀看一番。”幾位先生提出來。
周乾搖搖頭,感慨著,他這一次不是為了辯論,亂說。
而是真心實意說道:“幾位先生都不要急,玉米,黑麥這些東西都已經開始種植。
先在幾畝地裡試試,等到明年第一次收割後,農官會將畝產準確的記錄出來,而後便是由戶部和農學院去好好的安排,像去年那些高產稻種一樣發給大明南直隸百姓。
黑麥,小麥這些,當然是送到北方去了。現在幾位先生,你們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先來耕地,好好體驗下,而不是用嘴巴。”
誰用嘴巴說了,這不是跟著一起來幹事了嗎。
…………………………
聽到皇太孫給大家說的話,在場的眾人不由有些熱意,太孫真是將陛下的愛民和太子的仁義,結合到了一起。
種地,百姓吃飽飯,這都是關乎到大明國運的真切事情,他們沒有人用三寸不爛之舌去反駁。
周乾說著說著,心裡竟然真是這麼想的。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這些可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每年都要面對的大問題。
其實這幾天和翰林院的先生一起相處,確實都讓對方的印象有了改觀。
太孫是個有抱負的,沒有抱負,沒有毅力的人,是不會來幹農活的。
縱觀歷朝歷代的王朝末年,都是暴政加上天災,百姓饑荒。如果讓他們今後吃飽肚子。
周乾相信,沒有人再會去幹這些造反的事情。
“臣想請教太孫,這可以儲存下來躲過天災的黑麥,玉米由何而來。”劉三吾開口問道。
大家看到是劉學士說話,也都沒有反駁,他們等待太孫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