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看誰更硬氣(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她這麼聽話相信自己,周乾覺得自己是想葷的也不行。
明朝是收商稅的,只是收的不是很多,以農為主。
貫穿整個大明,前期以農業為主要之事,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朱元璋對工商業採取的也是有些“壟斷”方式,大明民間的工商業並不景氣。
明朝財政收入中,工商稅比重十分的低。
朱元璋當了吳王,就開始收工商稅這些,他建立官店,交通上,以至於儲存行業實行低稅。沒有統一大明之前在江南農稅收取很難,他主收過商稅。
為此,還在應天稱吳王時,將官店改為宣課司,大明各地的官店改為通課司,對過往船隻,商人所帶貨物進行收取。
以牙行為例,牙行其一是官府經營的官牙,典型的代表有塌房。
因為商賈貨物堆積在城外常受到官吏的剝削勒索,朱元璋便在三山諸門外瀕水的地方建造了店面,稱塌房。
開國十幾年主要開始以農為主,商稅便收取的很少,幾乎算是廢除。
弘治十五年,全國各處的商稅不過八萬多兩,佔當年國庫之一,專收白銀的太倉庫收入百分之三。
太倉庫是明朝十幾種庫中的一種專門收白銀的庫。
可想而知,商業稅並不高。
這種情況到萬曆中後期,商稅成了明朝主稅種之一。
但是因為收商稅也引來商人利益代言人東林黨的不滿。
天啟五年,大明主要稅收處總額高達四百八十萬兩,明顯增加不少。
明朝商稅主體在官商,徵官商的稅比徵收萬家百姓要徵的多,但是明後期誰會對官和皇權反抗。
周乾反思許久,認為明初不是不收工商業稅,而是收的少,明後期嘉靖和萬曆,天啟這些,該徵得稅不徵,不該徵的可勁兒徵。
最後徵死的只是百姓和中小商人。
百姓造反,朝廷平叛,平叛需要軍隊糧草,需要花錢,沒錢收稅唄,收誰的稅,收農稅,壓死百姓,繼續造反。
只有整體去看待一個事情,才能找到弊端,周乾想著,必須說服老朱去多收商稅,官商,普通商人,百姓,都按收入比例交稅。
賺的多多交,賺的少少交,按照固定比例。
多收商稅是方法,但根本還是要鼓勵經商,鼓勵工商業百花齊放,不能做殺雞取卵之事。
否則要限制工商,還要收取,這隻會把商業殺死。
農業問題已經安排了基本盤,到時候引導發展下去,實行農業政策,讓它不斷髮揚。
再鼓勵經商,提高商稅,有了銀子練兵造船,開放沿海貿易稅收,形成良好的迴圈。
周乾思考良久,這次要收商稅就徹底一些,制定好完整的策略,不要打斷骨頭連著筋,當利索不利索,只會讓反對收商稅的又復活。
“你這幾日都在這裡?”阮宜良側頭看著身邊的周乾。
“對,先在這裡,我到要看看是老朱硬氣還是我硬氣。這件事也是為了大明好。”
“那你的糖坊,藕坊……”她試探著問了問道:“我相信你有安排。”
周乾愣了一下,他自己反而忘了這一茬,沒想到她還記得:“我若是普通百姓,這個自然不願意收,但是我是虞王,要為大明想。”
阮宜良笑了起來,幫他掖了掖被角枕著他肩膀道:“那我要不要準備些什麼呢?”
“我這八字還沒一撇,誰知道老朱同意不同意。”周乾搖頭道:“他是很固執的人。”
周乾手碰了碰她的後背,這時阮宜良的身子便瑟縮了下,好像身子已經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