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大孫,你真是太會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送走燕王一家,朱元璋和藹的拉著周乾的手,給他介紹自己萬壽節收到的賀禮:“來,看上咱的什麼東西,你就過來拿。”
周乾並沒有要,只說這些都是文臣武將的心意,該由朱元璋收著,他用不到什麼。
朱元璋聽到這話,臉色平常,卻心裡暗暗點頭,心道這小子還是個懂得謙讓之人,將來必成大事,自己可得好好的培養他,彌補十年的政務缺失。
他像個藏不住話的老人,直接帶周乾去一堆奏疏跟前,宣佈道:“今後有時間你就跟咱一起批奏疏!”
此言一出,身後的內侍和周乾都是一驚,沒想到朱元璋會這麼說,畢竟太子批閱奏疏都是到了能擔大任時。
要知道,周乾這才相認多久?還不到半個月啊。
到了奏疏前,朱元璋柔聲道:“坐下吧。”
朱元璋仔細看著周乾,見他神態自若,絲毫沒有慌亂之色,不由得偷偷歡喜。
他早見到過自己大孫做事,但是讓大孫觸碰奏疏,倒還是第一次,想到他說的農事,便從裡面挑了關於農事這種奏疏遞過去。
“咱選個最簡單的奏疏,你可能也熟悉些,看看吧。”
“是。”周乾拿起有關農事提議的奏疏看起來,隨後將奏疏又還給朱元璋。
“咱允許你批閱。”朱元璋拿了御筆遞給他:“批。”
周乾看了看奏疏內容,搖搖頭將筆放下,沒有批閱。
對於周乾這做法,朱元璋並未怪罪他的意思,反而耐心的道:“咱想著你這些年在外,過幾日讓你跟著你爹去批閱,但咱又喜歡你喜歡的不得了,就打算自己教。
可是,你為何不批啊?”
朱元璋只當是這孩子不會,問完就後悔起來,自己這不是明擺著讓長孫為難嗎。
他自責自己,為何多此一問。
長孫不過是剛相認,現在正名都沒有正名,奏疏不會批閱很正常,民間生活多年,就算之前有底子,但又能記得幼年多少,對奏疏膽怯不批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後周乾的回答,卻讓他心裡為之一振,刮目相看。
周乾平靜道:“這幾日,我與五叔都在暖棚,看到暖棚裡的農戶播種,栽苗,引水灌溉,體會到十分辛勞。”
說罷,周乾又笑了笑:“平日裡總是說農乃國本,農事既是第一大事,朝廷仕子也總在奏疏裡說民以食為天。
但是又有幾個人肯脫下官袍去田裡耕作?不去體驗百姓辛勞,怎麼會做到感同身受。
不體會百姓的苦,提出的農事措施皆是紙上談兵,又怎麼能制定出合適的農耕之政呢。
都說讀聖賢書,平天下事,可是這句話是否完全對?若讀聖賢書的人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那孔子孟子不該早讓天下太平了?
說到底讀聖賢書治國事,只能是一部分,若是要制定百姓合理的農策,光讀書不行的。
年年歲歲,朝去夕替,聖賢書內容不變,可百姓的日子再變,前朝書只能參考,卻不能總治今天事。
這奏疏裡的農策,不親農,不事農桑,說的政策也是聽起來振奮,實則只會加重百姓的重擔。”
“讀聖賢書者,只能管理聖賢書的官員,卻教不會餓肚子的百姓去吃飽飯。”
朱元璋拿起那奏疏細細看著。
“百姓造反,多數是因為飢寒交迫不能活命,將士造反,多是因為兵餉口糧,軍令不公引起的。從根源解決百姓的問題,相信他們寧做太平犬,也不做亂世人。”
百姓造反多是因為吃不飽飯,飢寒交迫……這和自己當初吃不飽飯,沒錢葬爹孃多像啊,根本就是啊。
朱元璋這一點深有體會,臉上出現熱切之意。
旁邊侍候的內侍和宮女也心裡對周乾刮目相看,他們每天伺候陛下和朝臣商議事情,送走一撥又一撥的官員。
耳濡目染下,對政事也聽到過一些見解,多年來,只有這位長孫殿下才真正說透了。
民飢寒,兵無糧餉,才造反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