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將軍廟堂論國策、何平叔殿上駁群臣(第1/3頁)
章節報錯
說起本朝這些以司馬家為首的河北世家大族,他們的威望與特權由來已久。
前朝光武帝征戰天下之時,就受到過這些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援。
久而久之,這種世家與皇權相互幫扶、相互制衡的局面,似乎漸漸成了一種誰也無法輕易撼動的定則。即便後來光武帝劉秀及其後世帝王再怎麼極力強化皇權,卻自始至終從來沒有真正的動過這些地方大族。
一些河北豪族,如陳家、袁家、楊家、盧家,他們的家族幾乎世世代代都有顯貴之人。就比如曾經的北方世族領袖袁家,一連三四代人,每一代都有家族子弟位列三公,比如當年盛極一時、稱霸河北的袁紹,就曾號稱“四世三公、威名滿天下。”
這些大族一直都有著極深的影響力,門生故吏更是遍佈天下,他們的勢力自然也是盤根錯節。
司馬家,便是這些大族之中的一個。
司馬家族,在前朝漢時並沒有能夠脫穎而出。但到了如今,在家主司馬懿的經營之下,司馬家已然隱隱成為了河北諸多大氏族的領袖。
即便他如今已被大將軍曹爽架空,但其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卻依舊難以磨滅。
到了本朝,武皇帝曹操、文皇帝曹丕以及明皇帝曹叡三代君王,對這些大族的態度也是各不相同。
武帝曹操的出身與這些大族相比,本來就比較寒酸,因為前朝的大宦官曹騰抱養了他的父親曹嵩,曹家在成功打入上層世族圈子之前,一直都被世家大族所鄙夷。
武皇帝的手段,是拉攏包括自家親屬、青徐豪霸等部分三四流的氏族,來制衡那些並不如何心服的上流氏族;同時,他也打垮了一部分徹底不願服從自己的世家門閥。
統一北方後,武皇帝大力推廣屯田制,直接與上流氏族爭奪土地與人力,不僅如此,武皇帝還提出了“任人唯賢”的方針,來為為國家選拔人才。
“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這便是太祖在其求賢令中所說的話,只要是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無論其出身如何,名氣好壞,武皇帝都會不拘一格的全部錄用。
比如於禁、張遼、張郃、樂進、徐晃這些本朝最為出名的外姓大將,就沒有一位出自世家大族,反而全是出身行伍的寒門。
此時,選舉大權牢牢把握在武皇帝手中,並沒有讓這些世族們進一步坐大。
那些世族所謂的“仁”、“孝”等標準,無非是掌握在他們手中,用來提拔門生黨羽的工具而已。
而武帝則以“任人唯才”的方法,則非常明顯的弱化了他們的特權。
到了晚年,赤壁一戰後,武皇帝發現自己已經無法一統天下,於是便開始著手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也終於開始向這些世家大族妥協。但武皇帝在舉賢任能的同時,還是徵辟了不少世族名士。
在最後一次舉賢令中,他更是以“慎德”與“興功”並舉,重新將部分選舉大權交還到了氏族手中。
文皇帝代漢建魏,更加需要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援,因此他進一步採納了陳群的“九品官人法”,再次將選舉大權徹底交到了世族中正官手中,企圖以此來換取這些世族對曹氏的忠心。
此時的世族,儼然再次有了東山再起之氣象。
明皇帝曹叡登基以後,轉而以巧妙的手段,讓手下四名輔政大臣互相制衡,以求宗室與世族權力保持平衡。
只可惜不久以後,兩代大司馬曹休與曹真便相繼去世了,世族的權力也再次失去了制約。
雖然明帝臨終之際,想要啟用燕王曹宇、曹肇、夏侯獻等宗室來輔政顧命,制衡世族,但這個想法最終還是因為劉放、孫資、司馬懿三人的破壞而流產了。
到了如今,大將軍曹爽雖然極力打壓了以司馬氏為首的世族,但地方選舉任免之權,依舊把控在這些世族手中。
因此,曹爽與夏侯玄等人才覺得,是時候進行一場大刀闊斧的改制,來將選官用人的大權收回中央了。
——————————
式乾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