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邙山孤冢、陵霄闕語【貳】(第1/2頁)
章節報錯
洛陽城太極大殿之內、九重階丹墀長道之上,皇帝正穩坐在屬於他的皇座之上,此刻,他的臉上,是他登基以來從未有過的自信與驕傲。
連年北犯的西蜀強敵諸葛孔明,終於在五丈原的秋風中壽終正寢了,從今往後,大魏的西南邊境,應該再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而東吳孫權挑起的第六次邊境大戰,則在自己御龍舟親征南下的威勢之下、在邊境將士的戮力同心之下,消弭在了無形之中,在曹叡的眼中,此舉也算是個威震江南的壯舉。
不僅如此,北方那個反覆無常而又驍勇善戰的鮮卑首領附義王軻比能,也已然遭刺殺而身死,鮮卑王庭再次陷入了內鬥,漠北的國力再次大大得到了削弱,從此以後,大魏北境亦無憂矣。
曹叡甚至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就連父皇他當年平定江淮青徐的功績,也比不過如今自己的成就。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丹墀之下,大司徒董昭、以及陳群、甄像、蔣濟、劉曄、劉放、孫資、高堂隆、高柔等群臣皆跪伏與殿上,高呼萬歲:“陛下萬年,大魏萬年!”
曹叡的嘴角、眉間、眼中,乃至於舉手投足之間,此刻盡顯著他心中掩藏不住的欣喜與自得。
“諸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
與階上帝王的意氣風發不同的是,階下那些位於班位前列、鬚髮盡皆花白,脊樑已然佝僂的一眾老臣,諸如大司徒董昭董公仁、大司空穎陰侯陳群陳長文、大鴻臚劉曄劉子揚等人,此刻竟連下拜山呼這等臣子數十年如一日都不曾停歇的禮儀,都覺的甚是吃力了。
而眾位老臣之中,尤其以三朝元老大鴻臚、東亭侯劉曄劉子揚最為神情委頓。
這到並不僅僅是因為他上了年紀的緣故。
此刻,劉曄的神思早就飄到了萬里之外。沒來由的,他想起了數十年前、尚為少年、那個在月旦評上得了許邵四字評語“佐世之才”的自己;他還想到了當年那個身為股肱謀士,神采飛揚、為武皇帝和文皇帝屢出奇謀的自己。
同樣的,他還想起了那一年的噩夢,那一年,自己被人彈劾說兩面逢迎、謀國不忠,導致自己徹底失去了當今陛下的信任!
劉曄身為武皇帝、文皇帝兩朝的謀主名臣,一開始其實是深得曹叡信任的。只不過,這宛若美夢的一切,都在六年前的那個夏日被打破了。
【往事依稀】:
六年前,乃是本朝天子的太和四年,那一年的天子,在天淵池畔乘著酒意,打算攻伐蜀漢。面對天子的計劃,朝中大臣思慮再三,大部分還是認為不可行。
劉曄的心中,其實是贊同皇帝的伐蜀大策的。只不過,當初的劉曄心中另有想法,他在私下極力勸諫皇帝果斷伐蜀,在尚書檯議政處卻又和朝臣們說伐蜀之策隱患太深,萬萬不可行。
而讓天子與朝臣後來才感到疑惑的是,劉曄當時對伐蜀之策可行不可行的見解,都有著充足的理由與“堅定”的態度。但當時無人在天子面前提起過劉曄的想法,天子自然也不會將劉曄的想法莫名其妙的說與朝堂上的眾臣知曉,因此劉曄此舉既不得罪天子,也不與同僚產生齟齬,竟有兩面逢迎之效!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
當時,中領軍楊暨為曹叡寵信,而此人一向也十分敬重劉曄這個元老重臣,當年的朝堂大議上,他也是最為反對伐蜀的大臣之一,劉曄與楊暨商議時,有向他說過蜀不可伐的意見,楊暨見劉曄如此謀劃,心中自然認定劉曄一定會在朝會上支援自己。
但到後來楊暨隨皇帝於天淵池討論伐蜀之事時,楊暨再次固執的諫言,蜀不可伐。曹叡當場便勃然大怒,並沒好氣的指責楊暨道:“卿書生,焉知兵事!”
楊暨也不愧是曹叡寵臣,他並沒有甩臉色給天子看,而是選擇了繼續委婉進言,他心想,劉曄身為三朝貴勳元老、本朝一流謀士,他的話,天子不會不考慮,因此便開口道:
“臣出自儒生之末,承蒙陛下厚愛,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為報陛下大恩,臣遇國事,又豈敢不盡言?但臣言誠不足採,侍中劉曄,卻是先帝器重謀臣,劉子揚常與臣言,蜀不可伐。還望陛下三思而行啊!”
讓楊暨沒有想到的,皇帝一聽這話,臉色頓時大變:
“豈有此事!劉曄曾親與朕言,蜀可伐也!卿緣何又說,劉曄言蜀不可伐!”
楊暨聽了這話,心中雖然詫異,但他並沒有說謊,自然不會慌張失措,楊暨臉色依舊泰然自若,他朗聲言道:
“陛下,劉曄可召而當堂對質也。如臣所言有所不實,陛下但可問罪!”
就這樣,曹叡一道口詔,召來了劉曄,讓曹叡奇怪的是,無論他怎麼問劉曄,劉曄始終不言不語。
皇帝自然不會任由這個疑團繼續在心中這樣發酵,他依舊相信劉曄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他相信劉曄如此做,自然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這樣,曹叡給足了劉曄面子,再次單獨召見了劉曄,以便聽劉曄解釋。
果然,劉曄的口才並沒有讓皇帝失望:
“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眯夢之間漏洩機密,焉敢向人輕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自當守其密也。陛下如今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
皇帝聽了劉曄這番話,又哪裡能知曉劉曄心中的真心假意?
就這樣,劉曄從此便失去了天子的信任,成為了一個閒散的太中大夫、大鴻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