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大魏的股肱柱石,邵陵侯、大司馬曹真曹子丹,薨逝於魏都洛陽,天子曹叡親自為其加了諡號“元”。詔告天下之後,以諸侯之禮,將曹真葬之於洛陽北邙山。

夏侯尚、曹休、曹真三人的陵墓,就這樣拱衛在文皇帝曹丕的首陽陵旁。

情同手足的四人死後,宛若生前一般,一同立於這邙山之上,俯瞰著他們一同締造的大魏。

皇帝曹叡此刻正在回想自己這位叔父跌宕不羈的一生。

回想曹真一生,的確無愧名將之名了。

少年時的他,回馬彎弓射虎,武皇帝壯其鷙勇,得以率領虎豹騎的虎/騎營。

後又大破靈丘賊寇,獲封為靈壽亭侯,得以少年封爵。

漢中之戰,二十餘歲的他,擊破劉備別將吳蘭於下辨,又獲得了中堅將軍的高位。在長安那一年,他又被授予了中領軍。

定軍山一戰,統帥夏侯淵被劉備斬殺,他又臨危受命,被命為徵蜀護軍,後督徐晃諸將於陽平關,擊破劉備別將高翔。

文皇帝繼位之後,他又開始鎮守河西、雍涼,成為了鎮西將軍,都督雍州及涼州諸軍事,進封為東鄉侯。

涼州張進叛亂,他又遣費曜火速將其討平,升至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自此成為了大魏的最高統帥。

黃初二年冬,諸胡聯軍河西作亂,他又率領眾將進討諸胡聯軍,大獲全勝,一舉平定了河西,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往來的道路,鄯善、龜茲、于闐西域諸國王也各自遣使進貢,大魏自此重新恢復了大漢以來中原在西域的統治。

黃初三年,文皇帝兵分三路,南征孫權,他與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率中路大軍南進南郡江陵。先破吳將孫盛,又退諸葛瑾,孫權迫於壓力,重新開始遣使納貢。

之後的他,受詔輔政,進封邵陵侯,遷為大將軍,再進大司馬;力挫諸葛,終於成為了位極人臣的大魏第一名將!

太和四年,那一年的曹真,是最為意氣風發的一年,那一年的他,入朝遷為大司馬,被賜予了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至高榮譽。

大司馬獲諡為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

曹真作為文皇帝的開國元勳、從龍重臣,自然是配得上這個元字。

曹叡又看了一眼曹真的遺書,這是他乞求分自己食邑給兩位早年死在戰場上友人的遺書。

大司馬少年時,與堂弟曹遵、鄉人朱贊一同效力於武皇帝。後來,曹遵、朱贊亡於沙場,大司馬多年以來一直對二人心有所念。這才會在臨終前乞求分所食邑,以封遵、贊之子。

面對如此請求,曹叡又怎麼能忍心拒絕呢?

他略一思索後,對侍立在一旁的表叔、散騎常侍卞蘭說道:

“下詔,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篤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聽分真邑賜遵、贊子爵關內侯,各百戶。”

卞蘭領了曹叡旨意,立即便去尚書檯擬旨了。

曹叡又想起,大司馬每次徵行,都會與將士同勞共苦,軍賞如若不足,他動輒就以家財散賜,因此士卒皆願為大司馬用命。

曹叡念及此處,心中感念無比,他又對端坐席上的夏侯玄言道:

“泰初,你也代朕擬一道旨:大司馬蹈履忠節,佐命二祖,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訓、則、彥、皚皆為列侯。”

夏侯玄心中一跳,同時一喜,皇帝一下子便封賞臣子所有的兒子爵位,這的確是亙古未有之厚賜,而巧的是,羲弟此番終於獲了爵位了。他領命之後,也去尚書檯擬旨去了。

————

清晨,一名背插令旗、乘著快馬的騎士朝著都城西閶闔門飛速馳來,他一邊揮舞著手中的令牌,一邊大聲喊道:“西北緊急軍務,快開城門,西北緊急軍務,快開城門!”

守城校尉不敢懈怠,立刻下令升了吊橋,那騎兵見城門已開,連額上汗水也顧不上擦拭,便繼續朝著皇城馳去了。

太極殿內,滿朝文武皆是一副如逢大難的表情。

而曹叡此時也頗感心焦,他以手扶額,想讓自己冷靜起來,以便想到好的對策。

從雍州而來的八百里加急軍機中說道,蜀大將諸葛亮聽聞了大司馬曹真薨逝的訊息,再一次率兵跨越秦嶺,包圍了祁山重鎮,而且這一次,諸葛亮還拉攏了魏境內的鮮卑族,鮮卑大人軻比能亦在石城舉兵,以策應蜀虜!

可是如今,曾多次成功抵禦諸葛亮的大司馬曹真,已經薨了!

滿朝臣工此時都慌了神,因為現如今,在朝堂之上,唯一一位有著與諸葛亮多次交手經驗的名將,已經不在了,文官不知道自己此時究竟應該舉薦誰,武將也都缺乏打敗諸葛孔明的信心。

滿朝臣工,猶對這些年諸葛亮的北犯心有餘悸,在他們看來,蜀雖是蕞爾小國,可是卻有著一種天生的鋒銳之勢,而這個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便是這一鋒銳勢頭的主心骨。

太和二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犯。

由於劉備死後,魏對蜀太過於低估與小看、沒有嚴加防禦的緣故,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面對蜀軍竟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棄守郡城向東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