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死太監(第1/4頁)
章節報錯
世界倒退的原因,陳元也有所猜測。
多半就是因為超脫的人太多了,帶走了世界太多的靈氣和本源。
這些人帶走了世界的靈氣和本源,又不補充,如此一來,世界本能的就要限制修行者的質量和數量了。
說白了,都是自己作的,怪不得任何人。
陳元現在覺得果然不虛此行。
這東觀之中的藏書對自己用處甚大,對於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瞭解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史部藏書之外,還有經部藏書。
經史子集,四大分類,都讓陳元很有收穫。
有一說一,要感謝前身扎死的學問功底,要不然陳元還看不懂呢。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書籍可是沒有句讀的。
最多就是劃個點表示一下,什麼逗號、感嘆號和書名號啥的一律沒有。
陳元也是習慣了好長時間才適應過來。
好在現在荊州在陳元的大力推行下,很多人都開始使用句讀了。
凡是讀書有成的沒有一個是傻子的,自然都能看出句讀的好處。
當然,也有一些人反對。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一旦使用句讀,他們就再也無法曲解聖賢經文了。
為什麼同一本書,甚至同一篇文章,就會有人讀出不同的意思?
就是因為沒有句讀的原因,讀書的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理解經文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六經注我。
最為典型的就是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因為沒有句讀,就衍生出五種斷句。
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為什麼呢?《論語集釋》只有一句解釋“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論語疏》解釋成“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
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論語中,該句的上一句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的上下句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
三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理。或者是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條件與能力),就應當授以特權,由他全權處理,不要過多的限制;如果他條件不具備,就應當告訴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應當改進。
四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須加以引導
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還是要進行教育。
看到沒有,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出五種不同的意思。
當然有些心懷叵測的人把這種叫做微言大義,實際上就是在把持知識壟斷,解釋權都歸他們所有了。
現在有了句讀,就再也不會產生這種歧義了。
這無疑會提高知識壟斷的成本,抬升知識壟斷的門檻。
當然,荊州推行句讀的現實條件就是造紙術的提升,從而導致紙張大量的出現,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還好。
這才能推行句讀了。
古人之所以沒有發明句讀,很大的原因就是要節省。
在竹簡上刻字可是很麻煩的。
三日時間,一晃而過,陳元一點都沒有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