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天人大討論(第1/4頁)
章節報錯
田豐三人聞言,互相看了一眼,然後哈哈一笑:“元嘆所言甚是,是我等著相了啊。”
這個時代,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一些文人也開始研究佛教文化了。
所以,說出著相這種詞並不奇怪。
就此,四人略過這個話題就沒再討論。
顧雍說的話不錯,誰還沒有點秘密啊。
只要陳元是自己人這不就夠了嗎?
至於他有什麼秘密,如果非要追尋的話,那可就要得罪人了。
難得糊塗。
書信都發出去了,至於效果如何,那就全憑運氣了。
不過,陳元自信,就算不能全部邀請來,來個七八成問題應該不大。
畢竟襄陽書院這邊師資力量恐怖啊。
蔡邕、司馬徽、龐德公、向朗幾人名聲都很響亮的。
也就是向朗稍微弱一點,但是在荊州,向朗名聲一點不弱。
武科方面,童淵和李彥,也許一般人不知道他們,但是那些豪強們肯定清楚。
這兩個人的實力是何等強大。
如果能被這兩個人教導,那絕對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啊。
至於蔡家的事情不能操之過急,須要緩緩圖之。
先把張溫給辦了再說。
簡雍在洛陽也都把一切打點好了,只要彗星襲月一發生,張讓他們就會讓人彈劾張溫。
這種事情,基本一彈一個準。
就算是不彈劾,出於避嫌,張溫也要自動辭去三公之位的。
這種傳統就來源於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
禍根就在於天人感應。
這個鬼學說起源很早,散見於古文獻之中。
《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
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
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
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面,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董仲舒繼承了儒家傳統中《洪範》講五行的思想,併發揚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學說。董仲舒認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屬性組成。
在董子看來,不僅天時依五行構成,人事也依五行構成。
總之,到最後,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也就是天人一體。
彗星襲月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天象,意味著有災禍發生。
而到了這個時代,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系統的說法。
彗星襲月,主災變,三公失德。
三公有三,本來不一定必須是張溫被罷官。
但是要是有人推波助瀾,那張溫必定躲不過去這一劫了。
而在陳元的記憶中,彗星襲月似乎馬上就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