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江夏之事,事關重大,非比尋常。

江夏黃氏甚至比襄陽蔡氏還要可怕,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對陸老頭的求援暫時按兵不動,等陳元回來商議過再說。

陳元就是在萬眾期待之中回到的襄陽。

本來劉備說要出城迎接自己,陳元本來是拒絕的,但是想到自己這一次帶來這麼多頂尖的人才,劉備出城以迎,彰顯他的禮賢下士,一點不虧。

劉備本來就有迎接陳元的想法,當陳元把這一次帶來人的身份和實力一說,劉備肝都顫了。

直接來一個郊迎十里。

而且還是帶著所有在襄陽的荊州官員。

這一波郊迎,直接贏麻了。

因為劉備到了荊州以後,大部分都是啟用的荊州本地的人才。

這些人天生就會形成一黨。

這樣實際上不利於劉備掌控荊州的。

這也是陳元后來為什麼要從其他地方招攬人才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這些人實力出眾,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劉備麾下某一夥人的實力太過強大,這不利於劉備集團的穩定。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所以最好能夠有三股勢力彼此牽制,然後再有一個協調者,使得三股勢力的牽制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合力,而不是內耗。

如此一來這就是一個比較團結向上的團體了。

再陳元這一次背上之前,劉備麾下已經有了初步有了幾股勢力。

荊州派、潁川派、河北派以及學院派。

荊州派實力最強,武將以黃忠為首,文臣以蒯家兄弟為首。

潁川派實力不強,因為來得晚,而且基本都會去書院上學,說是勢力,也還真談不上。

學院派是以顧雍為首的,因為他是蔡邕的弟子,故此蔡邕帶來的那些太學生基本上都是以顧雍為首的。

河北派實際上就是劉備的老班底了,關羽、張飛、簡雍和張世平等。

人數不多,但實力不弱。

當然,這也只是大概的分類,實際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最為典型的就是陳元。

這傢伙既是河北派,也是學院派,荊州派和潁川派大部分也都是他舉薦來的,因此陳元可以說是劉備麾下眾多勢力的調和者了。

所以,將來的丞相非陳元莫屬。

這不是他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的問題。

當然現在陳元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只是一心在幫助劉備壯大勢力,以期儘快奪取天下,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