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東漢三大豪強集團(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接著就是南陽派鄧奉起兵復仇。
朱鮪獻城投降後,洛陽仍然是一座孤城,在黃河以南形成了一個危險的突出部,更始舊部盤踞在附近的南陽、潁川,蠢蠢欲動。
而這兩個地方也是兩大集團的發祥地,政治意義也很重大,因此劉秀決定南征。
他召開御前軍事會議,為激勵士氣,把寫好的檄文擲在地上,故意問道:“郾城之敵最強,宛城之敵次之,誰願去打郾城?”
執金吾賈復自告奮勇說:“我去!”
劉秀大笑,命賈復攻潁川,吳漢攻南陽,剋日啟程。
吳漢與堅鐔、萬修率軍南下,迅速向南陽挺進,連克宛城、涅陽、酈縣、穰城、新野等地,又在新野以南擊敗南郡的秦豐一部,可謂節節勝利。但因為糧草不足,他縱容部下掠奪鄉民,搞得民怨沸騰,對新野的破壞尤其嚴重。
正好破虜將軍鄧奉回鄉探親,見此情景,不由得怒火中燒。他聚起宗族鄉民,反攻吳漢,奪回糧草輜重,並駐紮在淯陽城中。
吳漢被迫撤退,萬修病死軍中,堅鐔困守宛城,鄧奉則趁機攻城略地,控制了南陽郡大部。按說到此,他報復的目的已經達到,應該上書彈劾吳漢,為自己辯白。
如果不是河北集團和南陽集團矛盾重重,劉秀又不得不倚重河北,鄧奉應該不會出此昏招,選擇繼續對抗。
鄧奉聯合董欣、秦豐等勢力,互通有無,震驚朝野。
更始政權分崩離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內鬥不止,自相殘殺。
這次雖然錯在吳漢,但鄧奉選擇背叛,使南陽陷入兵火之中,在劉秀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十一月,劉秀派徵南大將軍岑彭,與朱祜、賈復、耿弇、王常等將,率軍討伐鄧奉。
岑彭猛攻堵鄉,鄧奉與董欣合兵一處,激烈對抗,雙方相持不下,連戰數月。
岑彭所部多是南陽兵卒,本來劉秀考慮這樣可以減少阻力,但適得其反,反而放不開手腳廝殺。漢軍“堵”在堵鄉毫無進展,朱祜在一次作戰中還被俘虜。
劉秀終於怒了,決定御駕親征。
建武三年四月,劉秀駕臨堵鄉前線,根本不用打,鄧奉軍心大亂,不戰而逃,連夜退回淯陽城。岑彭等將乘勝追擊,董欣投降,淯陽也被迅速攻下。
鄧奉又撤到小長安,劉秀下令強攻,畢竟實力懸殊,鄧奉支援不住,就讓被俘的朱祜出營請降。
劉秀考慮到鄧奉是鄧晨的侄子,而且是吳漢有錯在先,就有意赦免他。諸將默然不語,岑彭和耿弇表態:“鄧奉忘恩叛逆,干戈再起,賈復負傷,朱祜被俘。而陛下親征以後,他不知悔改,堅持頑抗,直到窮途末路才投降。如果不殺,不足以懲戒後來者。”為了實現兩大集團目前的團結,劉秀最終選擇了大義滅親。
後來又有南陽派賈復與河北派寇恂險些火併
賈寇事件是指賈復與寇恂的衝突,與鄧奉事件幾乎是同時發生的。賈復與陰識等人率軍攻克潁川后,轉兵汝南,劉秀改任寇恂為潁川太守,署理政務。賈復的部將在潁川殺人,寇恂執法如山,將其斬首示眾。
戰爭時期,法紀不嚴,往常這些事情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加上兩大集團的固有矛盾,賈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賈復的脾氣由來已久,初歸劉秀之時,就與同僚發生過不愉快。當時他是破虜將軍名下的官屬,在一次會議上,與大司馬名下的官屬段孝並排而坐。段孝提醒他:“你是將軍督,我是大司馬督,不能坐在一起。”賈復怒了:“大司馬和破虜將軍都是劉公,憑什麼不能坐!”大家覺得他盛氣凌人,想把他排擠走,被劉秀壓了下來。
賈復雖是儒生,武力卻很高。
賈復回師潁川,發狠話說:“我跟寇恂官職並列,現在卻被他羞辱,有仇不報非君子,我見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好在寇恂是個明白人,故意躲著賈復,手下不忿,說願帶劍護衛,以防不測。寇恂說:“當年藺相如不懼秦王,卻躲著廉頗,是為國事。古人尚且如此,我怎麼能忘了呢?”
他下令各縣沿途歡迎賈復,酒肉雙份,吃喝管夠,自己則稱病不出。賈復餘怒未消,還要找寇恂算賬,結果將士們都喝得酩酊大醉,只好作罷。
寇恂擔心賈復不肯罷休,就上報劉秀,劉秀對鄧奉事件心有餘悸,決定親自出面調解。他先召賈復,曉以大義,又召寇恂。寇恂進殿,發現賈復已經在座,就準備轉身離開,劉秀叫住了他:“如今天下未定,二虎怎能私鬥,朕特來勸解。”於是二人並席而坐,相逢一笑泯恩仇。總算是有驚無險,塵埃落定,可以長舒一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