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

開始的初衷和最後呈現出的結果出現差異,往往是過程中的迫不得已。

比如拿大閱來說。

一開始張好古和朱由校的打算,真的就是搞一個類似閱兵的儀式來彰顯大明國威,順便讓各國使團看看,大明到底多麼牛逼。

內閣一開始也是本著一次京師三大營的行軍計劃,包括出動哪營哪部,從哪裡行軍到哪裡。

可進展著進展著,京師三大營各部,江南三大營各部,西北邊軍一部,遼南邊軍一部,加上草原三部,這一下子上兩三萬人,這單純的行軍計劃就不合適了。

加上將士們和各軍校尉將軍的確踴躍,就變成了一次操演。

可計算一下軍費,出動的人數,拉練的距離,最後朱由校大手一揮,錢花都花了,乾脆一次性花到位,來一次實戰演習吧。

於是,簡單的大閱行軍變成了出動京師五軍營一部、三千營一部、神機營一部,南京五軍營、神機營一部,遼南新軍一部、三邊新軍一部,草原巴連衲都騎兵一部,察哈爾騎兵一部的龐大計劃。

計劃共計調動三萬五千人,其中騎兵萬人,步卒兩萬五千人,包括虎蹲炮、子母炮兩百尊,威遠炮、將軍炮上百尊,長蛇破陣箭五十具,群豹橫奔箭五十具,百虎齊奔箭二十具,飛球三十具,大軍自京畿出發,抵達西山操演地,實戰演練怎麼野戰與攻城拔寨。

訂好計策後,就開始下達調令了。

而明軍如此大規模的調動,從四面八方向京畿調兵,也是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比如遼東的皇太極,他可是對大明朝思暮想,日夜難忘啊。

先是遼東一次慘敗被人偷襲了老家沉陽,再是草原上一次慘敗被人硬生生攆回了遼東,皇太極如何不氣不怒?

可如今遼東傷筋動骨,他也只能蜷縮在沉陽城裡舔舐傷口。

比如他得力的好兄弟,多爾袞眼下傷就還沒好呢。

其實相比多爾袞,多鐸的傷勢更慘一些,別看多鐸身上箭失捱得少,但那箭刁鑽啊,一箭正巧射在大腿根上,要不是多鐸身上的棉甲的確給力,恐怕多鐸以後就不能人道了。

可即便如此,多鐸下面也少了點東西,還能說啥,能保住就不錯了。

出了這檔子事,皇太極深感內疚,一方面是感覺自己驕傲自大,結果導致臥龍先生的沉陽對良策功敗垂成,這一塊上,皇太極感覺自己就是丟失了街亭的馬謖,罪大惡極。

另一方面,就是損兵折將,讓八旗子弟折損眾多不說,還害得自己兩個弟弟倒了大黴,多爾袞現在一身傷,多鐸更是差點就要斷子絕孫。

所以皇太極也是痛心疾首,勵精圖治。

除了對蘇明哲、范文程、魏功朝等漢人委以重任,效彷明朝組建內閣,搭理任用那些投靠他的漢人士紳為官輔左他治理朝政,在軍事上皇太極也是學習大明的軍事改革,組建全火器的軍隊。

至於沒有火器?

去偷,去搶!

一方面是對遼東本土的工匠許以厚待,讓他們安心研究火器,另一方面就是偷摸派人去大明和朝鮮,去偷他們的火器技術。

遼東不缺鐵,不缺煤,就缺技術。

這麼一來二去的,皇太極就知道了一個不好的訊息,大明在京畿附近調動兵馬,連甘陝和江南的兵馬都調動了。

頓時皇太極就感覺不對勁,這明朝的狗皇帝調動兵馬,押運糧草幹什麼?

他想打誰?

這附近還有誰夠他打的?

思來想去,皇太極勐然得出一個不妙的結論:明朝的狗皇帝該不會是衝我來的吧?

越想,皇太極越覺得可能。

畢竟草原都被狗皇帝打服了,那自詡太祖嫡裔,成祖血脈的狗皇帝,可不就是徵完韃靼徵遼東嗎?

凡事你都經不起琢磨,越琢磨皇太極越不對勁,於是他找來了臥龍鳳雛幼麟,也是大清國的內閣三大學士來一起討論這件事。

蘇明哲、范文程、魏功朝三人湊一塊一討論,再結合與明朝友好的商業往來中得到的訊息,最終得出結論:明朝不是針對大清國。

不是針對大清國就好。

得出這個結論後,皇太極也好,大清國的八旗貴族也好,都是鬆了口氣。

眼下大清國實在沒力氣和大明打了,真心打不動了啊。

既然不是針對大清國,那明朝這麼調動兵馬是怎麼回事?

皇太極敏銳的意識到,中原絕對是發生什麼事了,不然明朝怎麼可能這麼調動兵馬?

難不成是明朝內部發生叛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