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遼東,已經白雪飄飄。

時值一六三四年,小冰河期已經展露崢嶸,遼東大雪紛飛天氣奇寒無比。

而瀋陽城中,大同黨人們齊聚徐光啟家,為這位大明的工部尚書送行.

徐光啟是明末少有的集科學家、農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他不僅僅是大明的瑰寶,更是華夏的瑰寶徐光啟這些年所做的貢獻尋常百姓可能不怎麼知曉,但大同黨人都很清楚,天啟中興的盛世種種,背後都有著徐光啟默默無聞的貢獻。

這是一位不喜名利的大才,更是張好古他們少有的知心人。

徐光啟家中已經佈置好靈堂,張好古看著靈牌和棺樟,忍不住嘆了口氣,他在這個世界上能隨心交流的朋友,又少了一位。

仔細算算,自己眼下還有多少朋友呢?

張好古哀慼的看著靈牌,神情滿是悲傷,徐光啟這幾年看似默默無聞,但徐光啟所做的貢獻卻是驚天動地的,這些是能促進華夏發展,是可以傳承下去留給後人夯實基礎的財富根基

盧象升說道:「徐老不要風光大葬,只要求一副薄棺可以裹屍。

張好古點了點頭:「雖然這樣說著,但徐老的功績和事蹟都要切切實實的記載下來,生前徐老不重名利俯首農桑,這逝後總不能讓徐老繼續如此了。

黃宗羲走上前來:「徐老已經走了,明公還是節哀吧。

張好古問道:「徐老的家眷,一定要照顧好,徐老作出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同黨人,一位真正心懷天下的仁者。徐老家眷有什麼要求,有什麼需求儘量都要滿足,不能讓人說我們這人剛走茶就涼了。」

黃宗羲說道:「明公放心,學生明白。

關於徐光啟的事蹟,很快在瀋陽城傳開,隨後是周圍各地,等當徐光啟出殯當日,大批百姓趕來為徐光啟送行。

遼東的百姓懂得不多,不知道什麼數學,什麼軍器,但老百姓知道徐光啟研究的是風調雨順,是四季時節,研究的是怎麼讓老百姓能吃飽飯,研究的是怎麼利用遼東的水利讓老百姓能豐衣足食,家有餘糧.老百姓很單純,也很樸實。

老百姓知道徐光啟做的都是為天下百姓好的事情,這就是善人,是值得大家送行的好官。

於是這一日,瀋陽及周遭數萬百姓來為徐光啟送行。

徐光啟的棺棹被他的弟子們抬著放在四匹馬拉的馬車上,周圍有一隊騎士進行擴衛,張好古等人親自扶靈,大同社用最高的榮譽來為徐光啟送行,直至將其棺棹送入瀋陽城外天柱山。

這裡本來是努爾哈赤的福陵所在,可惜修建了沒幾年,大清國都沒了,這裡被大明接手,原本修茸建造的建築設施也都被保留下來,經過改造後,成為了全新的陵園。

徐光啟第一位入葬天柱山陵園,張好古的要求就是立碑作傳,將徐光啟的事蹟流傳千古。

而在徐光啟辭世後,張好古再一次召開會議,一方面是號召大家向徐光啟學習,多做實事,二是要在瀋陽建設一所全新的學院,名字已經定下了:光啟農學院。

張好古不僅要建設一所以徐光啟名字來命名的農學院,還派使者去京師彙報,希望朱由檢能懂事一點,給徐光啟追贈一番。

而朱由檢對徐光啟還真沒什麼惡感,加上張好古親自來信,所以朱由檢給徐光啟追贈了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等一系列頭銜,給了徐光啟極高的待遇。

而徐光啟的墓碑也就成了: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工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

張好古親自題文物元勳、熙朝國輔,王佐儒宗。

張瑞圖提輓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

.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應對的都是徐光啟在農業、軍事、水利等方面的成就,可謂完美概括了徐光啟的畢生功績。

而崇禎元年,也在徐光啟流然長逝中宣告結束。

崇禎元年結束,崇禎二年到來,新的一年開始,也是朱由檢正式親政掌權的第一年。

身為大明的皇帝,朱由檢已經迫不及待要宣告自己的施政理念了。

於是在新年早朝之上,朱由檢直接宣佈自己會恢復祖制,敬天尊祖,讓大明朝回到正軌上來

這一系列發言直接讓舊黨的官僚們和勳貴們興奮的叩首直呼「吾皇萬歲」!

什麼是好皇帝啊,這就是好皇帝!

知道大傢伙才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知道大傢伙過得苦,憋屈了十年,終於要給大傢伙一個發洩賺錢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