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處理的問題很多,

有近的,有遠的,也有就在眼前的。

都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點大明的君臣都清楚。

開海與各國貿易也不僅僅是為了商稅,最主要的,還不是為了那遠慮嗎?

大明為什麼要打造這麼多戰船商船,大明為什麼要驅逐南洋的紅夷人?

是為了安撫南洋藩國?

是為了正義和天理?

有,但不多,說白了還是為了南洋的糧食。

南洋的香料也好,橡膠甘蔗油棕也好,都是附屬品,最主要的就是南洋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糧食足夠多!

大明未來會有大災,這點是欽天監的學士和大明科學院的學士早就對大明君臣發出的預警。

朱由校明裡暗裡也派人調查,包括詢問有著豐富經驗的老農,有著相關經驗的官員,或是調查歷朝歷代的記載以及在各地實地調研等等。

最終得出來的結論,讓朱由校很憂心,因為這些結論最終都指向一點,所有東西都表明,大明未來真的會迎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那個時期氣候混亂,北方會有大旱,南方會有洪水,草原會有雪災...

什麼天災都趕到一起,那是什麼場景?

北方乾旱蔓延數省,千里絕收,千百萬人失去賴以為生的糧食和田畝,若無朝廷救濟只能流亡遷徙,那會死多少人?

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而南方的洪水,更是會讓大明最精華的兩淮江南之地遭災,南方的糧食會減產,洪水會摧毀沿途的一切,房屋、城鎮、農田、工廠...

大明在南方辛苦建立起來的工業會毀於一旦不提,災後的救治和瘟疫就能讓大明頭疼愈烈。

這一切,都會讓大明眼下的好局勢毀於一旦。

而草原一旦發生凍雨雪災,牲畜凍死餓斃,那麼飢寒交迫的草原遊牧民族就會變成兇殘的餓狼,去啃食能看到的一切,大明在草原的統治不過幾年,根基必然會動搖!

因此,未來幾年,是朝廷必須要重視的幾年,是大明需要上下齊心才能渡過的幾年。

而這一切,都需要錢財,都需要糧食,都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需要一個強權人物去辦。

所以朝廷才開海商貿,與各國互通有無,所以朝廷才解禁商賈匠人,讓其自由發展,所以朝廷才打造瞭如今的工商體系,不斷修建水利工程,為的就是不至於在未來大災那幾年,朝廷無糧無錢還沒人,以至於國運轉瞬急下。

而想要渡過去,必須有一個手腕強硬能力足夠的人統調一切。

這個人還能是誰?

只能是張好古。

只能是這個一手將新政推行大江南北,建立起如今大明的工商體系農業體系,創立新軍,建立新黨的大明首輔。

只有張好古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資歷,也有這個決心能辦成這些;也只有滿是年輕人,積極向上,昂揚熱血的新黨才有那麼多充滿理想的人願意在那個時候親赴災地安穩地方,不至於貪腐救災錢款以至局勢敗壞。

朱由校之所以當著文武百官說那麼多,不僅僅是安張好古的心,表示自己對張好古的重視信任,也是提醒文武百官裡那些有小心思的,別去想那些歪門邪道,好好辦事,好好聽話,未來幾年誰不聽話,誰不讓他朱由校舒服,他就砍誰的腦袋!

而這些遠慮想要到時候安心解決,最先要解決的就是近憂!

遼東的滿清,成化年間被一棍子差點打死的貨色,讓遼東的軍鎮養寇自重,最後成了氣候來了個惡奴噬主,成了大明的外患不提,連帶著遼東的軍鎮都不聽話了。

朝廷為了看住遼東,看住滿清,各方面佈置人手,牽扯的人力物力太多了,每年消耗的錢糧太多了。

若是平時也就算了,朝廷有錢支撐,有糧可用,但大災之年都快到了,再每年投入那麼多錢糧,拿什麼去救災去平患?

遼南三鎮兵馬,草原兩鎮兵馬外加四萬民兵,朝廷在直隸的三大營還有十二鎮兵馬。

這些加起來就是二十六萬大軍,其不僅僅是圍堵滿清,更是看著遼東軍鎮,省的其再生出禍患來。

二十六萬大軍,不提草原那四萬遊牧民兵,二十二萬新軍,朝廷經制之師,這可都是完全的脫產士兵,不事生產,平日裡只有訓練操演的全職軍事人員。

而南直隸十鎮還有十三萬脫產的全職士兵,每年供給這三十五萬全職士兵,朝廷給出的軍餉,糧草就是個驚人數字,更何況還有每年操演訓練的軍械消耗磨損。